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炳在1950》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炳在1950》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炳在1950》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八年级语文教案,本站还有更多关于初二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的文章。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阿炳的人生际遇。
  (二)理解抢救《二泉映月》等珍贵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三)学习本文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多个人、多角度地叙事写人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淘.教.案.网)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和绵长。
  在江南无锡的锡惠公园,有一座墓穴。墓前有一尊塑像,头戴旧毡帽,身着粗布衫,背上一只破琵琶,左手抱着二胡,右手执弓,他也许正蹒跚在幽长的青石小巷里,或许正踯躅在独拱石桥旁,他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这位生前生活无着的流浪艺人,如今成了整个无锡乃至中国的财富,这个人就是阿炳。应该说,他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面向世界的民族民间音乐家。他的一生是充满悲苦困顿、沧桑无奈、忍耐坚韧、奋进抗争的一生,今天我们就通过《阿炳在1950》这篇报告文学来了解阿炳的人生际遇。
  (二)题解
  本文实际上并非仅仅写了阿炳在1950年的一些情况,为何要突出阿炳在“1950”?对于阿炳而言,195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初步阅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结合文后【字词积累】,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题解”中提出的问题。
  (四)研读课文
  可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解说: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师对分析思考不到位之处加以点拨或补充,但切忌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1文题为何要突出阿炳在“ 1950”?对于阿炳而言,195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明确:文中告诉我们:“阿炳一共活了五十七个年头。1950年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的重要一年。”这一年的阿炳,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而且连胡琴也没有了。但在9月2日晚上,无锡民间音乐家祝世匡和黎松寿为阿炳找来了一把二胡,开始了录音工作,使得阿炳的音乐得以传承。
  2分角色朗读
  本文在叙事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由多个人、多角度地叙事。写为阿炳录音、抢救《二泉映月》等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时,作者就引用了祝世匡、黎松寿、曹志伟、曹安和这些人的回忆,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并说说这种叙事方式的好处。
  3录好音后,阿炳有什么表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明确:根据黎松寿先生的回忆:阿炳激动地瞪大了瞎眼,去台上摸那只录音机,抱牢那只机器,说:“催弟!催弟!这是我的声音啊!”……并紧抱了机器不肯放手。从阿炳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阿炳不仅仅是为录音机这一新玩意儿感到好奇,更重要的是,他终于“第一次可以坐着不用拉琴就能聆听到自己的琴声”,他为自己的音乐有了传承的机会而激动不已。
  4说说“多个人、多角度叙事”这种方式的好处。
  明确:这种叙事方式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采访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因为本文是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也就增强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
  5事实证明,这次录音有何意义?
  明确:
  (1)在录音后的三个月,阿炳吐血病故,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
  (2)阿炳也许无法想象,那细细的录音钢丝竟然改变了他的命运。(请同学联系课文,谈谈阿炳录音前和录音后命运的变化)具体而言,阿炳25岁时,父亲患病去世,没多久自己又患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卖空,他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录音后,阿炳成了新闻人物,并且在公开场合登台演出,去世后为人们所长久地缅怀,荣于身后。
  (3)这次录音在中国音乐史上甚至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具体情况应联系课文,以《二泉映月》为例)阿炳的音乐深入人心,并且飞越了国界,成为许多世界级交响乐团的经典演奏曲目;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第一次聆听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演奏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二泉映月》是全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更是二胡名家的常奏曲目;《二泉映月》已经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老师可以进一步补充)90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国人民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炳在1950》教案》,来自www.170yx.com网!http://www.170yx.com

美国航天局把一颗火箭送进太空,给太空中可能存在的生物送去地球人类的问候致意,在代表人类文明的作品中,有一件音乐作品来自中国,就是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6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说说听这首曲子的感受。
  明确:《二泉映月》以对人生的深切感受,展现了古老民族的东方神韵。它像一首反复吟咏、思绪深沉的叙事曲,其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作者运用二胡上五个把位的宽广音域演奏,配合苍劲的运弓处理,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由于其主旋律的优美,使人欣赏后回肠荡气,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此浑然天成、扣人心弦的乐曲!即使是个音乐的门外汉,也能感觉到这首《二泉映月》充满了素淡的人性、颤栗的深情和悲痛的力量。漂泊无定时,身心疲倦时,困惑焦虑时,语言穷尽时,让我们去听听《二泉映月》吧,那里有猿声啼白的枫岸,有月色沉淀的深潭,有波涛汹涌的嘶吼,有碧荷映雪的幽鸣,有血与泪的倾诉,有天与地的融合,也许阿炳还会告诉你很多很多……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并解释词语:
  稀罕巅峰耗尽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
  2根据课文内容,为阿炳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小传。
  板书设计
  阿炳在1950
  1950录音
  的意义成为阿炳的绝唱
  改变了人生命运录音前生活无着,流落街头
  录音后登台演出,荣于身后
  在世界音乐史上
  留下了重重一笔成为各大交响乐团经典曲目
  世界级指挥家高度评价
  全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
  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曲目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请简要地概括出阿炳的人生经历。
  明确:阿炳4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25岁时父亲患病去世,后来又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不久便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1950年底去世。去世前三个月,有六首乐曲被抢录下来,这也是阿炳留给后人的千古绝唱。
  (二)进一步研习课文
  1阿炳为什么能演奏出如此婉转柔美、动人心肠的乐曲?(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之中,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要放开手让学生说,他们可能说得不好,教师可联系时代背景,适当点拨,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
  明确:这与无锡特定的地理和文化环境有关,文中明确告诉我们:“听过阿炳音乐的人说,无锡地处南方,一年四季和风细雨;无锡人不温不火,喜怒不形于色;无锡人喜吃甜食和糯米,所以阿炳的音乐才格外地婉转柔美。”
  这也与他深厚的音乐基础有关:作为道士,必须精通音律,阿炳从小就学了道教音乐,对江南民间音乐也有广泛的涉猎,阿炳沦为一名街头艺人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他对博大精深的民间音乐的实践过程。
  对阿炳来说,生活与音乐是一体化的,音乐是他生活的“发言”,音乐又是与他个人的全部气质、品性高度一体化的,他的音符、乐句、旋律中包含着一个时代民众的哭、笑、怨、愤、祈求、憧憬、搏击、抗争,融会了千百万人民的心声。阿炳的“骨气”正是他音乐的乐魂,离开了这一点,他的音乐就不可能如此令人回肠荡气,也不可能有如此鲜明的民族个性。如果说他在音乐作品中让人扼腕长叹,给人一腔凛然正气,那么,在他长达20余年的卖艺生涯中的“说新闻”,则可以理解为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炳在1950》教案》,来自www.170yx.com网!http://www.170yx.com

如果觉得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炳在1950》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八年级语文教案,初二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