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乐教网 - http://www.170yx.com !
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语文学习教材研究不同时期有关《背影》主题的解读

不同时期有关《背影》主题的解读

不同时期有关《背影》主题的解读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教材研究,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教材研究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的文章。

不同时期有关《背影》主题的解读

张静

  摘要:

《背影》作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通篇1300余字,篇幅很短,但是对其主题的解读,从文章诞生起至今八十余载仍众说纷纭。本文对不同时期有关《背影》的不同解读作简单论述。

  关键词:《背影》主题 解读

  

  朱自清先生作于1925年10月的散文名篇《背影》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所谓“经典”,除了能经受文学史的考验外,也在于能为阅读提供多种可能。《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儿子远行的经过。全篇1300余字,篇幅很短,但是对其主题的解读,不同时期都不一样,探究主题的理念也不相同。如此看来,它拥有了作为“经典”的魅力。下文就将对不同时期有关《背影》的不同解读作简单论述。

  一、《背影》诞生的背景

  《背影》写的是1917年作者去北大读书父亲送别远行时经历的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的境况,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作者也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父亲也是面临着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1925年的一天,朱自清先生接到一封父亲的家书,其时与父“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读到父亲信中所写“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不禁悲从中来,泪如泉涌,想到父亲对待自己的种种好处,又回忆起了父亲送他远行的往事,便写了《背影》这篇回忆性散文。

  二、不同时期有关《背影》的解读

  (一)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教科书中的《背影》

  张弓编著的《初级中学国文》就选入了《背影》这篇文章,《背影》被安排在第一册第一组“常态的生活”单元。《背影》所在的这单元,处在“于事实中暗示敬己、爱群、革新的种种意味”的培养阶段。那时的中学语文课本,已经有了简单的批注,但是那些解释性的话只是分析文章作法时的提示性语句,而不像现在的练习、教参等体现课本编者的意思。然而在当时的教材选材标准中,要求“内容合于本书中心旨趣”、“‘问题’切于现代中国青年的思想生活”;在组织方式中有初中一年级于事实中暗示敬己、爱群、革新的意味。结合本单元其他一些反映常人生活常事、常人常情之类的作品,以及从叶圣陶编著的《国文百八课》中设计的两个问题: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也是抒情的话,和哪些叙述有分离不开的关系?

  2.文选二十四里叙述父亲在车站上买橘子的情状,把一切细微的动作都记下来,这有什么作用?

  从中我们可以推究课堂中主题的讲解点,以及要让学生获得的教育取向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重点,从中传达出父亲疼爱儿子的那种深情,对《背影》的解读就是立足于作者要抒发的父子之间的爱这一人之常情。

  (二)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教科书中的《背影》

  1950年《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编辑大意”中曾提到“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在“文革”期间,语文教育沦为思想政治的附庸被发挥到极致。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背影》被认为是表现小资产阶级不健康的感情的,宣扬的是父子间的私爱,是一种官僚阶级没落阶级的产物,是历史上腐蚀青年、毒害青年的“毒草”。对于这样的课文应该怎样教学,有人认为在文章作法技巧上,可以让学生借鉴一些经验,对于不健康的思想感情部分,应该进行批判,阐明爱的阶级性,引导学生从温情、软弱的私爱中解脱出来。有人甚至认为这样的文章不应选入教材,以至于1952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就删去了这一课,一直到1982年。

  (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教科书中的《背影》

  随着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的进行,语文教育也进入了革新的阶段。1980年大纲“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反映了“文革”后对语文教育的重新认识。《背影》被重新选入教材前,《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下)》中指出:“《背影》在朴素清新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感情,有力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对《背影》在1982年选入教材后的解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1985年版的《初中语文教案》中,也曾提到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间那种骨肉至情……在作品写作发表的当时,它曾引起了经济上同样处于风雨飘零状况中的广大贫苦知识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与由衷的感叹。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在刚刚结束“文革”不久的改革开放初期,仍是立足于社会和作者旨趣进行解读;情感的解读反映着对人的尊重,允许多种解读结果的存在显示了对学生主体的认识;但这一阶段的解读仍存在着从阶级观念出发进行分析的情况。不过随着思想的进一步活跃,阶级观念逐渐淡化,开始更关注人性。

  (四)二十一世纪新课程改革下教科书中的《背影》

  新课程改革从酝酿到实施,无疑是一场由思想内容到外在形式的革命。《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设计乃至学习评价的参与,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无可非议的,是对人的发展的重新确认。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人”的最大尊重。对于阅读,更是强调要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于是在新课标的思想指导下首先学术界对其有了一系列新的解读:有观点认为《背影》意在推翻旧时代父亲形象,塑造全新父子关系,重建本真父子之伦,表现平等亲子之情。因为父亲形象的严厉性正是这种具有绝对权威的父权的体现。《背影》塑造的充满慈爱温情的父亲形象,正是对传统严父形象的颠覆。还有的观点认为《背影》应理解为儿子对父亲的深刻理解与追悔。这种观点主要认为从与父亲在车站送别到阅读父亲的来信,这八年里朱自清已为人父,人生阅历更加丰富,体现了朱自清对父亲的深刻理解,等等。

  然而在鼓励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中,却也出现了类似于“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了铁路线”、“父亲形象不够潇洒”、“父亲不爱清洁卫生,像小孩一样爬得全身是泥土”等令人匪夷所思的解读。

  三、不同时期的解读引发的思考

  二十一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对《背影》主题的解读过于强调阶级斗争、政治分析和思想教育,那是对《背影》所做的牵强的解释,是对语文的背离,对人性的漠视。语文课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标,不应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

  语文人文性质的提出,对文本进行多样性解读的确是一种不可否认的普遍现象,但是学术研究中出现的观点就能全盘进入到教学中去吗?我们不能忘记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的阅读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篇课文怎样读,目标是什么,重点在哪里,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侧重哪些方面的再创造,教师应预先有个大体的考虑,而不能过于个性以至于解读得无边无际。

  每个文本都有其自身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倾向。从《背影》中读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就是脱离了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多元解读并非信马由缰、任意驰骋的“解读”,个性化也不是不受作者、作品制约的“个性化”。“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非就是可以轻视借鉴他人的智慧。由此可见,虽然我们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中仍存在明显的不足,解读中对文学的背离,对语文的背离,对人性的背离仍然存在,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反思,继续探求,继续努力。

  总而言之,《背影》之所以被称为经典,除了它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的人间永恒的父子亲情之外,更在于它能为阅读提供多种可能。我们对其解读的宽度就是我们自己生活的宽度、思考的宽度,这也可能就是越读越精彩,越读越经典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叶圣陶.国文百八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姚麟园主编.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王荪,张晓云.重新探析《背影》的文化意蕴与艺术魅力[J].教学与管理,1997,(1).

  [5]蒋济永.《背影》里的“背影”解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1).

  [6]段崇轩.走近父亲[J].语文教学通讯,2001,(17).

  [7]宋丽丽,易华.《背影》“解读”之解读[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8]季羡林.读朱自清《背影》[J].名作欣赏,2003,(3).

如果觉得不同时期有关《背影》主题的解读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主题   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