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乐教网 - http://www.170yx.com !
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语文学习教材研究《香菱学诗》写作视角的阅读(黄行福)

《香菱学诗》写作视角的阅读(黄行福)

《香菱学诗》写作视角的阅读(黄行福)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教材研究,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教材研究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的文章。

香菱学习写诗,由一个诗的外行到初懂诗的诗人,她的成功,是诸多因素在起作用的。

对文体的深刻感悟

任何一项写作,都是某类文体的写作。不存在脱离文体的写作。

看来,这好象是废话,难道还存在脱离文体的写作行为?确实是存在的。一些写作者,对自己所要写的文章,其形式如何?语言有何要求?格式又怎样?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完全明白,竟拿起笔来就写。写的结果是:不像。有的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对所要写的文章,到底在文体上有何要求,心中无数。结构就可先而知了。也难怪在今天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文体,泯灭文体界限的现象。

《香菱学诗》中的香菱就不是这样。在学习写诗之前,她对诗歌的特点比较熟悉。所以,写起来就不存在问文体方面的问题。

“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这是香菱在刚刚拜林黛玉为师时,向林黛玉所提的问题。她能够提出这样专业的问题,就说明她对诗歌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只是在存在一些疑问罢了。“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的学习”中,她对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心中有数的。

中国古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灿烂的古代文化中,诗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古代的人们对诗歌,就有一种特别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在唐朝之后,诗歌更是所有读书人所追逐的文体,写诗更是文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唱和的重要手段。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格式上,在韵律上,在节奏上,都有自身的特点与要求。所以,诗歌的写作,就必须限定在诗歌这种体裁所要求,所限定的范畴之内进行。有人形容这是“戴着镣铐跳舞”。可想而只,其所受束缚这多,写作之难。

一个初学写诗的人,如果不明白这些,就不可能写好诗。即便是写出来了,可能也不像诗歌。

另一方面,诗歌的这些特殊的要求,也成就了诗歌这一体裁。可以说,正是有了近体诗的格律要求,才有了唐朝诗歌的繁荣。现代诗,没有严格的格律,所以,现代诗的发展就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香菱是一个生活在古代的女子,她对诗歌,肯定是非常向往的。所以,在她的生命中,诗就成了她一心向往的高雅的文化追求。正是这样一种对诗歌的喜爱,对诗,她才偷偷去钻研。于是,问题产生了,就需要拜师学习。

诗歌体式的成功尝试

“初生牛犊不怕虎”,作为一名纯情女子的香菱,在没有基本写诗经验的情况下,经过自己个人的努力,竟然写出了一首不错的诗歌。

在网络上,人们对香菱学诗,有一段分析性文字,从一般意义上阐释了她成功的原因:

 乐学。香菱虽贱为人妾,但她骨子里却流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她的学诗绝不同于无聊贵族的闲情逸致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风雅,而是一种执著顽强的自我回归,是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乃至诗性理想的执著追求。她一入园就向宝钗求教,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求学精神。遭到婉拒后,并没有丧失学习的信心,直往潇湘馆来,直言求教于黛玉,终于获得了黛玉的教诲。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香菱学诗,既好之又乐之,因而也便有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善学。香菱非常善于学习,她不但认真听老师讲课,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师所教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及时消化。在学习过程中她注重品读、理解和感悟,注重积累和运用。且看香菱是如何悟诗的:“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在刚起步的第一阶段,她就悟到了诗的滋味和真谛。其言简朴,其理精深。她把诗歌意象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直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诗境。
苦学。常言道:“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不仅仅依靠聪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与勤。香菱亲聆黛玉教诲后,随即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她边读边悟边写,现炒现卖,终于写得一首。但只因措词不雅、声韵生硬、单调滞涩而被要求重写。你看那香菱,“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当第二次诗作失败后,“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如此苦学,焉有学不成之理?(http://www.ruiwen.com/news/19691.htm)

但香菱写诗,写的具有一定难度的近体诗。
近体诗,作为一种诗歌的创作形式,是在唐代才成熟的。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且都表现为五言诗、或者是七言诗。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工整。着就是它的主要特征。香菱学诗,学的就是近体诗。
然近体诗的创作,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比较难的。就是一些真正懂得近体诗的人,也并并不见得就能写好它。
实践出真知。学习写诗,写作的实践就是最好的途径。而且,这是香菱主动要求的。黛玉规定的题目是:月。所押韵之韵是:十四寒。
十四寒就是韵的一类,属平水韵部。寒只是代表字。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香菱写的诗吧。

第一稿是这样的: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wai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这首诗,格律上没有多大问题。问题在于内容。因为她把格律作为写诗的第一要务,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形式上,缺乏自己的领悟,缺乏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且“月挂”“玉镜”“冰盘”等意象老化陈旧,无新意。

这是初学者很容易犯的毛病。原因在于格式的束缚太多,注重了形式忽视了内容。所以,林黛玉的评价是:“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可谓击中了要害。
  香菱诗的第二稿有所进步: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

与第一稿相比,更有诗的味道。她能够使用铺陈的手法对月光进行描写,诗的意味更浓厚了,更像诗了;且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有了这样的进步就是了不起的,也是惊人的。但毛病也很明显:一是“玉盘”“玉栏”等用语仍显老旧,无新意;二是侧重“光”,忽视了整体的月亮。对此,宝钗的评价是:“不象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甚为中肯。

再看第三稿: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对于这一稿,大家的评价为:“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

这是众人的评价。从具体的情形来看,这也更像一首诗。

在网络上,有人这样评价:

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此,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她做副册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里,就有了作者自己个人的真实感情了。诗里有了“我”。

香菱写诗的成功,就是一步步地诗歌体式尝试深入,也是诗歌体式在她心中抓根的过程。从刚入门,到有点像,到最后的成功,她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

环境的熏陶

香菱虽然是个苦命的女子,但她生性善良,娇憨天真、纯洁温和,是个让人怜爱的女子。香菱虽遭厄运的磨难,却依然浑融天真,毫无心机。她总是笑嘻嘻地面对人世的一切,恒守着她温和专一的性格。当薛蟠在外寻花问柳被人打得臭死,香菱哭得眼晴都肿了,她为自已付出珍贵的痴情。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把她带入大观园来往,她便有机会结识众姑娘。大观园却是一个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的地方。那些千金小姐,公子哥儿,经常聚集在一起吟诗作词。她来到了大观园就等于来到了一个诗的王国。海棠诗社,是这里的一个群体。是由探春提议邀集大观园中有文采的人所组的诗社。诗社成立目的旨在“宴集诗人於风庭月榭;醉飞吟盏於帘杏溪桃,作诗吟辞以显大观园众姊妹之文采不让桃李须眉。”诗社成员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宝玉及李纨。稻香老农(李纨)为社长,菱洲(迎春)、藕榭(惜春)为副社长,一人出题,一人监场。香菱在学诗时之后,也被补为诗社成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的接触,自然就会受到影响。李纨、宝玉、黛玉、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湘云,他们都是熟读诗书的年轻人。诗社经常组织活动,香菱来到大观园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姐妹们的玩笑,谈吐,无不影响着她。诗礼传家的贾府,不论男女,

从小就能够吟诗作对,大观园众儿女又是贾府文学上的佼佼者。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李纨、迎春、探春、惜春在参加元妃的省亲仪式中,受命各题一匾一诗,大得元妃赞赏。住进大观园后,在海棠社成立之前这六个月,宝玉和姐妹们每日畅游大观园,吟诗作赋,每有佳作问世。

这样的环境中,香菱这是悟性极优的女子,她如果再不学学作诗,恐怕就很难真正完全融入这个诗的王国了。

此外,香菱的天赋以及林黛玉这位老师的教导有方,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如果觉得《香菱学诗》写作视角的阅读(黄行福)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暂无联系方式 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