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乐教网 - http://www.170yx.com !
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语文学习教材研究《香菱学诗》:教育学的解读(黄行福)

《香菱学诗》:教育学的解读(黄行福)

《香菱学诗》:教育学的解读(黄行福)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教材研究,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教材研究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的文章。

对语文课本上的课文进行解读,视角是多元的,并非只有一个。对《香菱学诗》的解读也是这样,并不只有参考书的一种固定的视角。笔者以为教育学的视角也不失为有益探索。

《香菱学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是小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节选。香菱是《红楼梦》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子,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薛蟠强买为妾。后来薛蟠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完全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一个悲剧性的女性。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作诗失败,最后,终于成功。

《香菱学诗》,如果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极好的教育案例,细细地阅读品位,可以给教与学的双方诸多有益的启示。

本文就依次展开。

学生:专心向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学习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香菱就是一个非常积极主动学习的人。她虽然命运多舛,是真正意义上的薄命女。在原先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叙述得很清楚。但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女孩子,却要学作诗。可见,她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脱俗。所以,她虽然只是一个“下人”,却在俗事之余“偷空儿”读几首诗。说明她在打算学习写诗之前,就已经对诗歌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只是还没有达到能熟练写作的程度。

香菱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林黛玉。

我们再看她所提出的问题:“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要不是对诗歌有了一定的钻研,是提不出此类问题的。因此,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基础,是无疑的。否则,就不可能提出那么专业的问题。“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类的诗歌格律,是知识性质的东西,可以说,阅读一点相关的书籍就可以记住,并理解的。但“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这就不是一般的记忆知识可以理解的,它需要在阅读并揣摩了一些诗句,并有了此类积累之后,才能有所体察,有所理解的。这是她学习的重要基础。

 任何一种学习,如果完全缺乏应有的基础,入门就比较困难。而香菱的入门,则非常顺利。

香菱是一个悟性极高的人。她在阅读了《王摩诘全集》之后,还书与林黛玉时,黛玉要她谈谈自己的体会。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一番谈论,只有真正懂诗歌的人才能达到的水准。是真正地拥有了自己的体会、体验之后的诗味之谈。对“直”“圆”,对“白”“青”,一个自己不钻研的人,达不到这种程度。虽然她并没有具体谈到“直”、“圆”、“白”、“青”这些字用得具体好在何处,妙在哪里,但作为一个初学者,能够感觉到其妙处,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收获了。如果给她打分的话,至少在80分以上。

香菱的专心,还体现在对学习的执著。她的刻苦学习,是有文字详细描述的: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诸事不顾”,说明她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表明她非常认真,而不是心不在焉,或者应付了事。宝钗数此催她休息,她无动于衷,仍然坚持读诗。这是通过他人的反映来突出她的专心。

第一次作诗,对这位女孩子而言,困难应该是比较大的。对其他人来说,或许有可能产生畏难情绪。香菱呢?不但不畏难,而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向困难进军。

这第一次写诗,她不但不怕困难,而且全靠自己个人的努力。在作诗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在苦吟着。“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她的老师林黛玉给了她一本杜甫的诗集,让她去阅读。香菱又让黛玉给她命题,让她作一首诗。所以,她一边苦读杜诗,一边自己作诗,非常忙碌,又非常投入,一心两用。而“茶饭无心,坐卧不定。”更能看出她的投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的投入,哪有学不成的?第一次作诗,得到了老师黛玉的好评:“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诗的立意不错,只是词句上受的束缚太多,比较拘谨,并鼓励她继续努力,放开胆子,大胆作诗,再写一首。

得到了老师的指点,香菱就更加努力了。作品是这样描写的: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位痴心的香菱,竟然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作诗的情境之中。只见他一会儿坐在山石山出神,一会儿蹲在地下抠土。这哪像个正常人?她沉浸到诗里面去了。真是一个痴情的女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苦”字体现得十分明显。“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真个是废寝忘食啊。今天拥有这种学习态度的学生已经难以见到了。虽然我们提倡乐学,反对苦学。但沉浸式的学习还是需要的。不能够沉浸其中的学习,是难以见效的。

第三次作诗的情形又如何?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

“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就是对香菱精神的最好概括。

有这种精神学习,哪有学不好的?其他人在看了她的诗后,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其进步可见,作诗成功。

香菱,一个标准的好学生。

老师:点拨到位

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否则,教育就不存在了。

《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师的作用重新进行了定位: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度,片面突出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是一大顽症。今天,新课程实施已经10多年了,在课堂上,教师包打天下的局面,仍没有多大改观。《香菱学诗》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现代教学的极好范例。

学生懂的,老师不讲。香菱学诗,她有一定的基础。按照现在很多老师的做法,就会从头开始,把诗的有关知识一股脑儿,全部倒给她,不管学她意不愿意接受,更不管她是否已经拥有了相关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既浪费了香菱宝贵的时间,从而耽误了她的学习。还会影响了教师在她心目中的形象。

林黛玉并没有这样做,她只讲香菱不懂的,不讲香菱已懂的。她并没有从诗歌的起源乃至格律说起,而是针对性地讲解香菱自己不懂的。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人,能不成学业有成,取决于自己本人,老师的作用仅在于引领与组织,而不是包办一切。黛玉就是这样,她并没有过多的详尽的讲述,总是三言两语,讲在要害处,说在关键处。她对香菱写的诗歌的指点,也是简简单单几句话。例如林黛玉在阅读了香菱写的地首诗后,“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态度和蔼,亲切,话语也不多,但都说在点子上,说在关键处,让人一听就明白。这样的指点,要言不烦,香菱一听就懂,一听就明。

好老师都有一个特点:降低学习难度。林黛玉也是这样。香菱第一次提出要拜林黛玉为师时,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欣然接受。她还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说得十分轻巧,既没有摆架子,也没有顾弄玄虚,只是平平淡淡的讲述,“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一下子就降低了学诗、作诗的难度,让香菱容易接受,不至于产生一点为难情绪。这是很重要的。实际上,越是专业精深的老师,越容易把复杂的内容通俗、简单化,让人一听就明白。相反,越是专业生分的人,越容易把内容复杂化。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他们自己就不怎么懂,就只好搬出一大套名词术语来糊弄人,把人搞糊涂。林黛玉接下来的那几话句话,看似简单,却是包含着她本人对诗歌的深刻理解,不是达到一定水准之人,根本就抓不住诗歌要领的。“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多么简洁明了的讲解。实际上,这就是学诗、作诗的关键。林黛玉正是讲在关键处,让香菱这位学习者听了不感糊涂。

当香菱提出疑问:“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的回答是很有见地的:“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这样的答疑,简洁明了,抓住了要害,把立意放在首位,充分肯定了内容的决定性作用,让香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掌握了诗歌的内在密码。

指导香菱阅读,也是这样。她没有把自己所阅读过的有关诗歌方面的书籍,全盘端给香菱,而是有选择地指点阅读门径。

“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这一指点,其实就是指点学诗的门径,学诗的路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按照林黛玉的观点,其实还有一个学什么,学得如何的问题。捡到篮子里的并非都是菜,还是存在一个选择问题的。这个时候,老师的指点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从香菱后来的学习历程来看,她就是严格按照老师的指引,一步一步走下来的。从她学习的结果来看,收获也是颇大的。

“教师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这样强调过。没有学生,就没有教育;没有教师,同样没有教育。但是,教师的作用怎么发挥,怎样体现,却是一门学问,是有讲究的。林黛玉虽然不是专业教师,但她的指点是很有效的。她主要是针对香菱的疑惑,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几乎句句说在点子上,答在关键处。

素质越高的教师是否就越懂得怎样指导学生?非也。专业素质高,并不意味着“教”得越好。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大观园里,她也是海棠诗社的重要成员,是诗社中文采最为突出的成员之一。她虽然没有进过什么师范院校的专业训练,也没有参加过什么诗歌教学的培训,但她却懂得怎样才能教好他人,怎样教得有效。所谓的“能者为师”中的“能者”,既指专业素养方面的,也指懂得怎样教会他人。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自古以来,它就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平等中的首席”,这是当前人们对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一个定位。所谓平等,指的是师生双方的平等,人格上的平等,实际地位上的平等。但是,平等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丧失,作为成年人的专业工作者的教师,他仍然肩负着组织、引领未成年人的重大责任。一切丧失了责任的教育教学行为,都与教师的身份不相符。黛玉与香菱,虽然在实际身份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和谐融洽的。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

这是文章开头的一段文字。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们师生之间关系的平等与融洽。两人之间,没有繁文缛节,没有不必要的客套。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和谐。黛玉一看见香菱进来,“自是欢喜”,很高兴。香菱一进屋,就直截了当,要请黛玉教她作诗。黛玉呢,也很爽快地答应了。而且,两人都是“笑”着,而不是“板”着,“阴沉”着。气氛和谐,关系融洽。他们之间,我们根本读不出一点隔阂,一点芥蒂。在正篇文章中,两人之间的对话,至少有15个“笑”字。虽说现实中的“笑”有多种,但黛玉和香菱的“笑”至少没有虚伪的成分,两人都是真挚的,真诚的。因为他们之间,并不存在什么根本的厉害冲突,也根本不存在谁高贵,谁低贱这样的心理。香菱的学诗,黛玉的教诗,都不存在什么利益,完全是出于相处的需要,出于丰富生活的内容的需要。他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带着虚假的面具交往。

和谐融洽的关系,使他们之间的交流就既直接又有效。不论是香菱请教还是黛玉指教,都那么自然,那么直率。着很让人想起两千多年千的孔子与他的弟子之间有关隔离理想的交流,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幸福。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的和谐与融洽,是教育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

环境:氤氲浸染

香菱虽然是个苦命的女子,但她生性善良,娇憨天真、纯洁温和,是个让人怜爱的女子。香菱虽遭厄运的磨难,却依然浑融天真,毫无心机。她总是笑嘻嘻地面对人世的一切,恒守着她温和专一的性格。当薛蟠在外寻花问柳被人打得臭死,香菱哭得眼晴都肿了,她为自已付出珍贵的痴情。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把她带入大观园来往,她便有机会结识众姑娘。大观园却是一个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的地方。那些千金小姐,公子哥儿,经常聚集在一起吟诗作词。她来到了大观园就等于来到了一个诗的王国。海棠诗社,是这里的一个群体。是由探春提议邀集大观园中有文采的人所组的诗社。诗社成立目的旨在“宴集诗人於风庭月榭;醉飞吟盏於帘杏溪桃,作诗吟辞以显大观园众姊妹之文采不让桃李须眉。”诗社成员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宝玉及李纨。稻香老农(李纨)为社长,菱洲(迎春)、藕榭(惜春)为副社长,一人出题,一人监场。香菱在学诗时之后,也被补为诗社成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的接触,自然就会受到影响。李纨、宝玉、黛玉、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湘云,他们都是熟读诗书的年轻人。诗社经常组织活动,香菱来到大观园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姐妹们的玩笑,谈吐,无不影响着她。诗礼传家的贾府,不论男女,

从小就能够吟诗作对,大观园众儿女又是贾府文学上的佼佼者。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李纨、迎春、探春、惜春在参加元妃的省亲仪式中,受命各题一匾一诗,大得元妃赞赏。住进大观园后,在海棠社成立之前这六个月,宝玉和姐妹们每日畅游大观园,吟诗作赋,每有佳作问世。

这样的环境中,香菱这是悟性极优的女子,她如果再不学学作诗,恐怕就很难真正完全融入这个诗的王国了。

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香菱学诗,才获得了成功。

如果觉得《香菱学诗》:教育学的解读(黄行福)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教育学   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