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乐教网 - http://www.170yx.com !
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语文学习教材研究孟子论本心——读《鱼我所欲也》

孟子论本心——读《鱼我所欲也》

孟子论本心——读《鱼我所欲也》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教材研究,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教材研究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的文章。

孟子论本心——读《鱼我所欲也》

242000 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鱼我所欲也》一文出自《孟子·告子上》。

对于文章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孟子在这篇文章中论述的主张是“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另一种观点认为,文章表达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其实,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只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达,“舍生取义”即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本心”,作者文中所说的“本心”,也即“舍生取义”。

现在,我们需要阐述清楚两个问题。第一,孟子在文章所说的“本心”,究竟包含怎样的内涵,有哪些具体所指。第二,孟子是如何论证“舍生取义”这个“本心”的。

我们首先说“本心”的内涵。就全文看,孟子在该文中所说的“是心”、“本心”即在“生和义”“二者不可得兼”时“舍生而取义”。也就是说,孟子所说的“本心”即“大义”。那么,这个“本心”“大义”又有哪些具体的内涵呢?作者在该文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种说法与《孟子·告子上》所阐明的“性善说”观点一致,按照《告子上》所言,这个“是心”、“大义”,便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从文本论述看,文中所列举的三个典型事例,又正好照应了孟子在《滕文公下》中所说的三句话“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第一个典型事例是概括性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客观事实。“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个典型现象证明了多数人在“生死面前”能够做到“舍生取义”,能够做到“威武不能屈”。第二个典型事例出自《礼记·檀弓》,是一个正面例子。“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个事例论述了,即使在生死面前,即使贫贱至饥饿、乞讨,也要做到“贫贱不能移”,也不能失去“大义”,也要“舍生取义”。第三个典型事例写“有人见利忘义丧失本心”,是一个反面典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这个事例从反面切入,写“见利忘义”、“丧失本心”,是要告诫我们要“舍生取义”、“保持本心”,要做到“富贵不能yin”。因此,我们可以做出总结,文中所说的“大义”“本心”,从孟子在其他文中的阐述看,内涵便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从本文的阐述看,便是“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不管怎么看,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都是在说“舍生取义”,说“大义”,说“性本善”。

我们再说如何论证“舍生取义”这个“本心”的。作者为了论证“二者(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保持本心)这个论点,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我们逐一做出分析。首先是比喻论证。作者开篇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将“生”比作“鱼”,“义”比作“熊掌”,熊掌比鱼珍贵,义自然比生命珍贵,也就由“舍鱼而取熊掌”引出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其次是讲道理。作者讲了这样四层道理。第一层,从正面讲“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第二层,运用假设的方法,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段论述的弦外之音就是,这样下去,人们为了求生,就会变得不择手段、卑鄙无耻了。第三层,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提出“人皆有之(舍生取义之本心)”,我们要像贤者一样保持“舍生取义”之心。“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第四层,正反举例,表明对“保持本心”可敬、“失其本心”可恶的态度,告诫我们要“保持本心”,在“生”与“义”二者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再次是举例论证。文章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一个客观现象,一个正面典型和一个反面典型。一个客观现象是“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个客观现实论证了在多数人心中,“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选择“舍生取义”,也就是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个正面的故事是“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选择“保持本心”、“舍生取义”。一个反面典型是“在富贵面前有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这个典型事例从反面告诫读者,“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要选择“保持本心”、“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失其本心”。最后是对比论证。这篇文章有多处对比,概括起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对比。一是比喻论证中的对比。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比喻中构成对比,“鱼”和“熊掌”的价值高低自然凸显,对“生”与“义”的选择取向也就不言而喻。当然,作者所说的是“不可兼得”,如果能够兼得,我们自然也不必“舍生取义”。二是道理论证中的对比。作者的道理分析中蕴含着多层对比。比如,“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是从正面论述“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是从反面论述“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前后构成“正反对比论证”。又如,论述中对“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的态度,也形成对比等。三是举例论证中的对比。作者在第二段中写到的两个典型事例,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正面事例是“不食嗟来之食”,反面事例是“有人在富贵面前见利忘义,失其本心”。这两个事例的对比点很多。其一,一个贫贱,一个富贵。其二,一个攸关生死,一个仅关享乐。其三,一个“食一口嗟来之食就能生,不食就会死”,一个“不受万钟也能生,受之则失礼仪”。其四,一个选择“舍生取义”,一个选择“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两个事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我们要选择“保持本心”、“舍生取义”。

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我们要保持本心,选择舍生取义。孟子通过“比喻”引出该论点,然后在“对比”中“讲道理,摆事实”,逐步阐明观点,表明对“舍生取义”的敬,对“见利忘义”的恶,是非明确,态度鲜明,永远惊醒后人。

2013年10月03日

如果觉得孟子论本心——读《鱼我所欲也》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暂无联系方式 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