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乐教网 - http://www.170yx.com !
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数学学习数学课堂班级琐事:基于心理学的再审视

班级琐事:基于心理学的再审视

班级琐事:基于心理学的再审视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数学课堂,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数学课堂资料大全,数学学习 - 数学课堂的文章。

班级琐事:基于心理学的再审视

    班主任工作不但琐碎、细致,更需要心与心的交流。可是,几年的工作实践让我感觉到,很多时候,即便做到了耐心、细致,仍会有许多事情令我手足无措,难以处理,时常感到困惑难解。

    2010年,我开始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学习,随着《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一门门课程的深入学习,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对许多事情都有了不同的理解与思考,处理方法上更有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试结合几个典型案例来谈谈自己全新的思索。
  案例一:为何不能跳窗户——用体验理解规范
  [事件回放]那天课间,我看到刘小乐正爬到教室前窗台上,然后纵身一跃,“啪”地一声落到走廊地上。围观的不少孩子都跃跃欲试。我问刘小乐:“为什么跳窗户?”刘小乐说:“好玩。”我又问:“这样玩危不危险?要伤到腿怎么办?”没想到刘小乐说:“不危险,不会伤到腿。”窗台到地面的高度不到一米,一般不会出危险。既然好玩又没危险,到底为什么不可以跳呢?我的批评忽然没了底气。但是,我仍强制性地要求:“你是班长,这样的行为太不文明,不许再跳了!”“哦。”孩子望着我,目光因不解、不服而显得有些冷淡,而这有些冷淡的目光瞬时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令我深感教育的乏力。可问题出在哪儿呢?
  [基于心理学的再审视]首先,教室窗户肯定不该跳着玩,但对于八九岁的孩子来说,仅靠口头告诫,他们无法理解这样的明文规定到底有什么意义;其次,“模仿学习”会导致更多的孩子加入“跳窗户”游戏中来,一个人玩时看似没什么危险,但是如果众人一起来,拥挤将会促使“去个性化”状态出现,危险几率瞬间大大提升。所谓“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而群体活动是“去个性化”最常见的情境(这就很专业了,似乎是我们没专门学心理人理解的“从众心理”);再者,因为孩子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时期,所以处理方式应采用体验式,让他们在情境中提高预测事情可能结果的能力,使他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不安全因素的存在。用体验的方式,让孩子理解规范存在的必要性,这才符合眼前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此外,还要与他们一起讨论、分析哪些游戏既有趣又安全。(是啊,如果有更好更有意义的游戏孩子是不是就会不去玩这样的危险的游戏呢?比如我们课间的活动,如果老师能更好的引导,学生也就不会有所谓的“撞人游戏”了;笔记做完才发现,其实笔者已经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高!)
  案例二:为何总想打架——给予合理的宣泄途径
  [事件回放]两个孩子急匆匆地跑进办公室:“老师,韩阳又追打张恒了!”
  不单是韩阳,进入四年级第二学期后,班里七八个孩子都明显出现了常想动手打架的倾向。(呵呵,我们学期末眼中的三年级这个群体似乎也是)开始,我还耐心询问他们争执的原因,但随着他们的“屡教不改”,我也渐渐没了耐心。(正常也是可怕的开始)
  [基于心理学的冉审视]
  1.“侵犯”的本能原因
  根据弗洛伊德的学说,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两种对立的基本本能。死本能是个体一种向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人只要活着,死亡本能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转向外部,以侵犯形式表现出来。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伤害意图和冲动:若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表现出来,则属于竞技、冒险等。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否则不利于身心健康。社会认可的宣泄方式,像体育比赛等,可视为替代性的侵犯冲动释放途径。
  洛伦茨说,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及其“升级”,应该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例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真的开了眼,提高了认识,原来侵犯还有这么好的方面,比如一位孩子母亲和我提到了“孩子在学围棋的过程中缺少‘攻击性’老师建议我们不要再学下去了”当时我还在思考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问题,现在看来似乎有些答案了)
  2.群体游戏期
  8—12岁的孩子进入群体游戏期,而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孩子刚好是这个阶段的初期,多数孩子将进入3—4个人的伙伴集团中(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小团体”)。那么在群体游戏初期,他们需要经历—个学会遵守游戏规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摩擦将不可避免。通常,女孩子以口头争执及暂时性生气、互相不讲话表现出来,而许多男孩子不太善于语言表达,通常会以躯体侵犯表现出这种矛盾。
  学校对学生上学、离校的时间又都作了严格的控制,孩子们缺乏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通常,老师们又总以为打架的孩子就是道德品质出了问题,总是带着这样的思维定势去处理孩子的打架行为。教育只能是低效或无效,师生持续着对彼此的心理伤害。(注意:这里是师和生,是彼此)
  基于心理学的再审视,使我对孩子们的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开始思考如何帮助他们释放体内与日俱增的能量,包括增加运动时间(再看学校的阳光体育,更有道理哦),在教室周围寻找、开拓更多的活动空间。通过主题队会,教他们学习如何处理游戏中、交友中面临的矛盾与困难。(这些不是每个孩子天生都会的,要培养,要引导)在班中设立烦恼箱,(学生在成长脚印的填写中我已经发现了这一点)让他们把心中难以解决的烦恼、不快投进去,以负责的态度使他们相信:老师会尽力去帮助他们。
  案例三:为何总完成不了家庭作业——寻找缺失的安全感
  [事件回放]丁晓,一个内向、有些忧郁的小女孩。听语文、数学老师抱怨,说她懒惰、不愿完成作业、成绩太差等。我也耐心地询问:作业为何做不完?是不会吗?作业太多了吗?告诉她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重要性……一天一天过去,孩子依然内向、不做作业……考试成绩保持在四五十名左右。孩子时常会主动帮助打扫、整理教室内外,看着她单薄的身影,我心疼又困惑……(读到着,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深思,原因何在呢?但真正去解决的人恐怕很少,因为我就是其中一个)
  [基于心理学的再审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再次引起我对丁晓的思考。马斯洛认为,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包括吃饭、穿衣、安全感等。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高层次的需要也称为生长性需要,包括爱与尊重、自我实现等。对生长性需要和缺失性需要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及对其重要影响的准确把握,使我开始重新审视眼前这个少言寡语的丁晓。
  经过了解,我才发现,几年来,她每天晚上总是一个人呆在家里,妈妈迫于生计总要9点以后才能回家,爸爸也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少回家。安全感的缺失导致恐惧感的产生。而儿童的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体验会引起儿童的紧张感,造成逃避和退缩。经常有恐惧情绪,会导致儿童形成怯懦的人格特征,对做事感到无力。一个如此孤独地畏缩于家中的单薄女孩,我们又如何指望她还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呢!
  我觉得好心痛,我该如何给予丁晓以力量,让她的生命进发出活力呢?我决定采取行动:(1)给予关注,让她充分感受到老师的温暖。(2)送一些有趣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书籍丰富她的精神生活。(3)联系家长,装上电话,让父母和我都方便在晚上关心她……当然,家长的呵护应是最重要的。(笔者很智慧,也很有自知之明:)教师不是万能的,教师本身首先属于家庭)
  
    班级琐事层出不穷。而没有理论指导,跟着感觉走,往往会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今我才深深感受到,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基于心理学的审视是多么重要。因为,这样的审视会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眼更亮、心更明。让我们发现那藏于深处的童年的秘密、成长的规律,让我们更加读懂孩子、理解孩子。
  ——摘自《班主任》2011年第9期 文/曹珺

如果觉得班级琐事:基于心理学的再审视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心理学   数学课堂,数学课堂资料大全,数学学习 - 数学课堂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