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美术教案小学美术教案北京版四年级第八册美术教案

北京版四年级第八册美术教案

北京版四年级第八册美术教案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小学美术教案,本站还有更多关于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案,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六年级美术教案,免费教案 - 美术教案 - 小学美术教案的文章。
文 章
www.170yx.com w

全册备课
教学内容:
【造型•表现】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体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设计•应用】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欣赏•评述】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综合•探索】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珍惜人类文化遗产的态度。
2、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结构和空间关系,学习浅显的构图、色彩等知识,进一步提高绘画表现能力和设计制作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形、色与肌理和空间等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体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课时安排
 
周  次 课     程 课 时 页 数
一 1、小小旅行壶 2 P8
二 2、刻纸   3、刻纸点彩 2 P12
三 4、走访民间艺人 2 P17
四 5、虎头装饰 2 P21
五 8、精彩的瞬间
9、运动场上 2 P25
P28
六 6、笔墨游戏——猫头鹰 2 P31
七 7、笔墨游戏——大熊猫 2 P35
八 10、我的老师 2 P38
九 11、我们身边的植物 2 P41
十 12、画水果 2 P43
十一 13、向日葵 2 P46
十二   
十三 14、北京的城楼(一)(二) 2 P50
十四 16、造型各异的建筑 2 P55
十五 17、送给伙伴的贺卡(电脑美术) 2 P58
十六 18、中华世纪坛
19、故宫 1
1 P61
P63

第1课  小小旅行壶
新课标思想: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小小旅行壶是人们生活中必需的生活用品,它的造型既有实用性又有一定的观赏性,深受人们的喜爱。大部分学生对旅行壶比较熟悉,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用线描的方法写生过1—2个小水壶,并进行了简单的创造。
    为小水壶添加喜欢的图案,使小水壶更加生动美观。而本课的编写意图则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功能设计中感悟美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验生活设计的乐趣,培养学生“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表现活动,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本课在学习方式上,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学生搜集资料、观察分析、小组研讨、动手实践、经验交流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对旅行壶的种类、用途、造型艺术、功能特点、材质特征、设计与应用的关系以及对旅行壶的色彩、样式、图案等几个美感因素都有一个亲身感知,以提高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审美设计能力。
    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教材共有两个版面:在第2页最醒目的地方展示了唐代金银器的典范——舞马衔杯纹银壶实物图片。其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欣赏,了解这一国宝级的文物和中国的灿烂文化,并从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认识美术以它独有的多样性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热情。在这一页的右边和下边则是各种旅行壶实物图片、文字提示以及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目的是通过观察分析、探讨交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设计,拓宽学生设计思路,领会设计与应用的关系。如实物图片与文字提示就是引导学生观察研究旅行壶的结构和巧妙构思,从中学习旅行壶的设计方法及功能的实用性。
    第3页为优秀作品。其目的是通过欣赏,开阔学生的创作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为学生设计各种各样的旅行壶和学习多种表现方法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对旅行壶结构、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在创作与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
    应会:能结合生活需求大胆设计携带方便、功能多样的旅行壶。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欣赏、设计,使学生感受到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发现美、探究美和创造美的意识。
    (2)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设计能力及对生活的表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旅行壶的结构与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让学生感悟美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功能与造型的关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  
难点:处理好功能设计与实用性的关系。
学习材料:
    教师准备:有关旅行壶的实物或图片、声像资料和现代化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作业纸和绘画相关工具,以及学生搜集的知识和素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人
激发兴趣 1.播放音像资料
    解放军行军时背的军用
水壶和小学生旅游时背带形
状各异、色彩鲜艳、材质精
美的旅行壶。  (对不同的旅
行壶进行特写镜头处理。)
2.教师提问:你观察到
了什么?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都有哪些不同的外形特点?
    3.总结:在我们的生活
中,小水壶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造型美观、色彩鲜艳、各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小小旅行壶》一课。
    板书课题。 学生观察、欣赏、思考,通过视觉进行体验活动。
 


学生根据教师
的问题思考回答。 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感知体验,让学生初步了解旅行壶的特点和用途。
通过观察、思考、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欣赏感知
启迪思维   1.课件欣赏
    首先播放我国古代旅行
壶的艺术作品,边放边介绍
我国历史悠久的造型艺术。
(从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
艺、精细的装饰以及功能特
点等方面进行欣赏讲解。)
    然后播放现代日常生活
用壶或欣赏书中各种不同旅
行壶的实物图片。  (此段欣
赏主要从水壶的各部分功能
和造型设计、构思巧妙等方
面进行讲解分析。)
    2.小组合作、启迪思维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书中
小朋友们的设计作品,他们是怎样大胆构思进行设计的。   学生欣赏感知、观察思考。

学生欣赏并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总结其艺术造型特点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组研究,学习其设计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加深学生对旅行壶的造型艺术特点的理解,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启迪创作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研究能力增强自信心,激发创作热情。
小组交流
学习方法    1.引导谈话:通过欣赏
学习,你们一定也想出了很多奇妙的构思,下面请同桌同学相互交流,启发学习。
    2.引导谈话:下面请几位同学到前面讲自己的设计构思:
    3.引导谈话:同学们构思非常新颖、开阔。请看,
老师也设计了一个小小旅行壶,老师的旅行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出示教师反面范作)
4.总结引导: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并善于思考问题,谁说一说设计应用课
最重要的是什么?
  5.教师总结:同学们说
得非常好,我们无论设计什
么,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功能和外形设计,又要考虑设计的巧妙性
和实用性。
    6.通过本课学习,同学
们懂得了很多,下面就请同
学们按照刚才总结的设计要
求,大胆想象构思,巧妙设
计既新颖又携带方便、功能
多样的旅行壶好吗? 同桌或前后桌同学相互交谈自己的想法。
   
2—3名学生进行集体交流。
学生根据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功能多样、外形特点、色彩非常美观,但壶嘴的位置不够合理。
    学生回答:设计应用课最重要的是各部分设计巧妙、实用,要从功能与造型的关系方面去思考,如开关、壶嘴的位置、背带的长短、尺寸合理美观等。

  学生聆听构思。    增强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表述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物以致用”的思想,了解美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懂得美术为生活服务的这一道
理。
   

进一步明确本课设计目的和要求,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参与实践
深入探究    1.教师巡视辅导,发现
问题及时解决。
    2.随时启发学生构思,提示设计要求以及材质的选择。 学生设计创作。   培养学生想象创造和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对“物以致用”设计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展销评价
体验乐趣   1.在小组内,先由设计
者介绍自己旅行壶各部分的
设计功能、材料的选择以及
在什么场合下使用最合适等
项目,来吸引“订货商”。
然后由小组成员从造型、实
用、功能、材料选择和设计
巧妙等方面进行评议并挂牌
订货。
    2.将选择好的作品进行
全班展示欣赏,评出“造型
新颖奖”“设计实用奖”、
“功能多样奖”、  “设计巧妙奖”等。     学生挂牌订货。
  欣赏评议。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评价的意识。
 

体验成功的乐趣。
课后延伸 启迪:本课的学习为我们开辟了快乐的设计乐园,希望你们将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以真正的艺术作品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学生倾听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小小旅行壶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教学反思:学生创作的旅行壶形式多样、功能齐全,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但有的地方想法好,但不能实现。

第2课  刻纸

新课标思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教学渗透民族民间艺术教育,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特色,学习剪纸中的刻纸技法,培养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观察了解民间剪纸作品,分析基本特点,学习几种刀刻的基本方法,运用刻刀完成简单的刻纸作品。在艺术活动和艺术创作中体验刻纸的乐趣,增强对剪纸艺术的美感体验。
教材分析:
    本课共两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欣赏、知识、方法、作品等方面的内容。欣赏部分提供了河北蔚县和天津杨柳青的剪纸作品;文字内容简单地介绍了民间剪纸艺术的特色;“小知识”部分介绍了阴刻与阳刻的基本知识,并提供了制作步骤方便学习使用。教材中为学生小组研究和艺术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学生优秀作品中体现了剪纸基本方法的运用,为学生完成作业提供了参考内容。
教学内容与目标:
    了解刻纸是剪纸的一种方法。学习刻纸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掌握阴刻与阳刻的特点。通过教学实践体验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美,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方法基础上,运用剪纸的阴刻与阳刻方法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知道刻纸是剪纸的一种形式,了解剪纸的阴刻与阳刻的特点。
    应会:会使用阴刻和阳刻的墓本方法完成刻纸作品。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教学实践体验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美,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刻纸的基本方法,运用阴刻和阳刻的方法创作一幅刻纸作品。
    难点:阴刻与阳刻结合运用的方法,刻纸中的连接方法。
学习材料:
    教师:刻纸用具,教学课件,学生优秀作业。
    学生:刻刀、剪子、垫板、彩色纸,剪纸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布置课前准备内容: 
1.收集民间剪纸。   
2.收集剪纸文字资料。 学生收集资料:
收集民间剪纸。
收集剪纸文字资料。 调动学生广泛参与
教学,培养收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组织教学 做好课前准备。   准备好用具,集中注
意力。 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刻纸2.播放教学课件
  民间艺术剪纸中的刻
纸艺术
3.介绍阴刻与阳刻
    阴刻和阳刻是民间剪
纸的主要形式。
    阴刻——以挖空的线
条纹样表现形象,主要特
点是画面坚实稳重。
    阳刻——是先把纹样
勾画在纸上,刻去线条纹
样以外的部分,主要特点
是画面纤细秀丽。
    很多剪纸采用阴刻与
阳刻结合的方法。
4.组织小组讨论
  (1)找一找书中的作
品哪些地方运用了阴刻的
技法?哪些地方运用了阳
刻的技法?
  (2)说一说,在使用
阴刻与阳刻的技法过程中
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教师演示(实物投影)
  制作步骤演示:
  起稿—勾画轮廓
——刻纸完成作品
  提示用刀安全问题。
6.看书分析作品,布
置作业要求。
    用刻纸的方法创作一
幅作品,完成后请你说一
说创作体会。
7.艺术实践
    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作
业。
    辅导要点:
    起稿方法,刻纸的要
点。 明确教学内容。

观看教学课件,了解
刻纸艺术。

学习阴刻与阳刻,了解阴刻与阳刻的基本特点。
    根据自己收集的民间剪纸举例说明并分析阴刻
与阳刻。

小组讨论。

观察学习制作方法,
了解刻纸基本技法。

明确作业要求。


按步骤完成作业。 

  欣赏刻纸艺术,了
解刻纸是民间剪纸的一种制作方法。
了解阴刻与阳刻的基本特点。
  认识剪纸的阴刻与阳刻。


  欣赏书中作品,了
解阴刻与阳刻的运用方
法。


了解刻纸步骤和方
法。

了解作业要求,学
习刻纸基本技法。

灵活运用剪纸中阴刻和阳刻的基本方法。
评价 展示评价作业:
展示优秀作业,组织
学生评价作品。 小组自评、互评。     培养学生评价能力。

板书设计:                      刻    纸

技法:阴刻  阳刻  阴刻阳刻结合
步骤:

起稿              勾画轮廓         刻纸完成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刻纸方法的介绍,了解了刻纸的方法。知道了刻纸作品属于剪纸艺术,通过剪纸作品的欣赏,同学们非常欣赏和喜欢中国的传统艺术。

第3课  刻纸点彩
新课标思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与前一课《刻纸》为一个单元。在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特色、学习剪纸中的刻纸技法、培养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制作能力。本课的意图是在刻纸作品的基础上,运用刻纸作品学习点彩的方法,灵活运用以前所学过的色彩知识,使用水粉颜色完成一幅刻纸点彩的作品。了解点彩画的艺术效果,尝试点彩画的方法,体验点彩画的艺术美感。让学生观察了解点彩画的基本特点,在艺术活动和艺术创作中体验刻纸点彩的乐趣,增强对点彩艺术的美感体验。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点彩方法,感受点彩艺术特点,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感受刻纸点彩的艺术特色。
应会:学习运用刻纸作品完成一幅点彩作品。在点彩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色彩知识,注意混合色的效果。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在了解剪纸艺术的基础上学习利用刻纸作品完成点彩作品,培养学生创新表现的能力和创新制作能力,强化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刻纸作品完成一幅刻纸点彩作品,利用色彩知识生动表现内容。
难点:灵活运用色彩知识突出主体,注意色彩的混合效果。
学习材料:
教师:课件、刻纸作品、水粉用具、卫生纸棉纸、双面胶、黑色或彩色卡纸、学生优秀作业。
学生:上节课刻纸作品、水粉用具、卫生纸棉纸、双面胶、黑色或彩色卡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
程序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教学
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等用具。 准备好上节课的刻纸作品及水粉用具、黑色卡纸。 准备上课。
组织
教学 组织学生有条理摆好学习用具。提出上课要求。 摆放好学习用具。 明确要求。



程 1、欣赏学生优秀作业。
提问:
(1)猜猜作品是采用什么方法完成的?
(2)分析作品主体是运用那些颜色混合而成的?
(3)分析主体色与背景色是怎样区别的? 学生交流活动
回答问题
点彩

多种颜色的混合

冷暖色、深浅色…… 了解点彩
的基本方法,分析色彩混合效果,学习如何突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点彩的兴趣。
 2、介绍利用刻纸作品点彩。
(1)什么是点彩?
(2)怎样点彩?
带领学生从书中第6页找答案。   讨论交流。
    学习点彩方法,请学生分别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方法。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3、欣赏课件。
利用刻纸点彩的全过程。(1)用具材料的使用方法。
(2)颜色的混合使用。
(3)主体与背景的处理方法。 观看课件,了解用具、材料的使用方法,颜色的混合方法及主体与背景的处理方法。 学习点彩方法,激发学生创新表现。
 4、作业要求。
请用刻纸创作一幅点彩作品。同学之间评价课堂作业的色彩效果。 明确作业要求。 
 5、教师演示并组织学生演示。
带领学生进行局部演示。
混色、点彩方法……。
 尝试在教师的带领下用刻纸进行点彩。 学习掌握基本方法,为完成作业做准备。



践 将刻纸稿固定在黑色卡纸上。 学生按要求、步骤完成作业。 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
 混色点染主体部分。  
 点染背景色,注意突出主体。  
 轻轻揭去刻纸稿完成作品。  
评价 1、 展示作品。
2、 评价作品 评价:是否突出主体?混合运用了那些色彩知识。 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

板书设计:               
 刻纸点彩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步骤:1、将刻纸稿固定在黑色卡纸上。
2、混色点染主体部分。
3、点染背景色,注意突出主体。
4、轻轻揭去刻纸稿完成作品。

教学反思:学生能利用上节课的刻纸作品进行刻纸点彩的创作,方法上基本能掌握,但在色彩的运用上需要进一步的练习。
 


第4课  走访民间艺人
新课标思想:
本课是“综合•探索”领域课程。
北京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工艺精湛。北京的民间艺人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用纸、泥、面、木、竹、草、鬃、秫秸、麦秆等创作了风筝、风车、空竹、兔儿爷……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教学中,介绍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学习和了解北京的传统工艺。
北京的民间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登上了大雅之堂并正在走向世界,民间艺人们的技艺需要传承和发展。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术对美化生活的特殊功能,认知美术的价值和魅力,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初步认识与美术关系密切、易于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的民间工艺门类:脸谱、鬃人、风筝、面塑、剪纸、皮影、彩灯和泥塑。
应会:在了解民间艺人的基础上,对某一种民间工艺有更深入的了解,初步尝试进行临摹、创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对民间艺术、民间艺人的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走向社会与人交往和在生活中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进一步了解北京的文化和历史的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师生共同选择一项传统的北京民间艺术、民间艺人进行学习和了解。
难点:了解北京民间艺术门类,学习民间艺术的实效性。
学习材料:
依据确定的相关民间艺术搭配相应的工具、材料、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知道了剪纸属于民间艺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
课件:剪纸 欣赏剪纸作品。 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热爱中国传统工艺。
讲授新课 1、民间艺人—赵炳诚


2、教材第9页有三幅照片。赵炳诚1931年生于平定东关,伯母、母亲都是剪纸高手。赵炳诚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孩童时代就十分喜爱剪纸艺术。上小学、中学时代,他出手不凡的剪纸作品曾一再赢得师生们的赞誉。 分析、研究教材,听教师介绍、将解。
学生聆听教师讲解,总结赵炳诚老师剪纸特点:吸取南方剪纸的纯雅、柔美、湿润、清爽,继承北方剪纸凝重、粗犷、豪放、刚毅的特色于一体。 了解民间艺人的成长历程。
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教材中第8页右上角的一幅作品就是赵爷爷“百虎图”中的一幅。
赵爷爷还创作了许多祝福、祝寿、吉祥、喜庆、年节、团花、生肖的剪纸,出版了自己的专著,在许多大型展览中参展。
请同学们说一说剪好剪纸应该怎样做? 从小就要热爱这门艺术。
做事情要认真,要提高文化水平,了解我国的民间习俗。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意识。
制作方法布置作业 制作步骤:1、构思2、画稿3、剪制4、完成。
先剪细部,用月牙纹、锯齿纹、圆点等组织画面,要抓住虎的特征,最后剪外轮廓。
作业要求:新颖、美观、实用。 学生观察、听讲后进行设计、创作、剪制。 教给学生创作方法,了解艺术作品源于生活的道理。
作品奖品课后小结 布置学生自评和互评。 展示作品,相互欣赏、评价。 互相了解,相互促进。

板书:                 走访民间艺人

民间艺人——赵炳诚
教学反思:学生对剪纸艺术充满了兴趣,能认真的欣赏,对剪纸工艺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二节
课时:1课时
新课标思想:
北京的民间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登上了大雅之堂并正在走向世界,民间艺人们的技艺需要传承和发展。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术对美化生活的特殊功能,认知美术的价值和魅力,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目标:
通过对民间艺术、民间艺人的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走向社会与人交往和在生活中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进一步了解北京的文化和历史的愿望。
教学重点:师生对其它的传统的北京民间艺术、民间艺人进行学习和了解。
教学难点:了解北京民间艺术门类,学习民间艺术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
一、欣赏其它的北京民间工艺。
如:用纸、泥、面、木、竹、草、鬃、秫秸、麦秆等创作了风筝、风车、空竹、兔儿爷……等。

草编:北京的传统民间玩具,用料有:马 板书课题,打开课件。    欣赏各种民间虎艺作品,了解中国民间的虎文化。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了解民间虎艺在造型上具有稚拙、粗犷、夸张、质朴和简洁之美。
结合课件
研究教材学习新知
感受体验
解决重点   提出小组研究的问题。 除研究教材外,布
置学生用分析、比较的方法集中研究生活中虎的眼、鼻、耳、嘴与民间工艺虎的区别。 进一步深入观察、
分析、研究民间工艺虎,为学生创作和设计做铺垫。
了解
学生
作品 教师展示一组学生作品,结合分析教材中的学生作业。 进一步分析学生作业,学习好的表现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布置作业 提出要求:自主创造生动、新颖的虎头装饰,小组合作制作一件虎头挂饰作品。    选择工具和材料,创作和设计虎头装饰作品。 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
作品讲评
课后小结 选出小组代表,介绍学生作品。   1.学生互相欣赏作品,说出其他小组作品的优缺点。
  2.学生谈收获。 培养学生的评价和表达能力。
板书:                     虎头装饰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欣赏虎头装饰,知道了虎头装饰的寓意,对这种艺术形式感兴趣,能很好的进行制作。

流程图:
开始

工艺品导入

     
          课件  虎头装饰                学生观察


出示实物                                说说
感受


你最喜欢                                 说出自己
的一种                                   的想法


提出                               学生
问题                                   研究


学生作                             学习制作方
 品展示                            并提出问题


布置任务                             学生实践
 

讲评                                  互评


展示活动

结束

第二节
课时:1课时
新课标思想:
让学生用纸、泥、废弃物等多种材料进行虎头装饰,既可以让学生继承民族传统,又能让他们大胆创新,提高动手能力,达到增强审美情趣、培养设计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民间艺术中的虎头装饰是对现实生活中的虎头进行创造性夸张、变形的结果,集中了民间艺人的智慧,包容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利用彩色纸及多种材料进行虎头装饰设计与制作。通过对民间虎艺作品的研究、学习及亲自动手创作,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了解,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了解民间虎艺作品的创作、表现方法,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虎头装饰。
教学难点:制作装饰的美观、新颖和实用。
学习材料:剪刀、胶水、彩色纸、纸餐盘及生活中容易找到的多种材料。
教学过程:
一、欣赏虎头装饰的作品。
二、分析虎头装饰的制作方法。
三、虎头装饰的制作步骤:
1、剪虎头外形。
2、剪外形细部。
3、贴虎脸。
4、修整虎头。
四、学生继续完成制作。
五、展示作品
板书:                   虎头制作

外形    细部    虎脸    虎头    完成

教学反思:学生经过两节课的制作,制作的虎头装饰挂盘非常精美。

第8课  精彩的瞬间
课时:1课时
新课标思想:
从摄影的角度来说,体育摄影是典型的动态摄影,往往是在被拍摄对象显著、急速的运动中进行拍摄,因而,它比静态对象的拍摄难度要大一些。
体育摄影把体育运动中精彩、扣人心弦但又稍纵既逝的瞬间形态捕捉下来,雕塑、凝结在照片之中。它强化了观赏者对体育竞技惊险、激烈、趣味性的艺术审美感受。因为拍摄的是真切的运动形象,因而体育摄影具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和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比拟的美学情趣。体育摄影作品虽然是静止无声的画面,但它呈现给人们的却是紧张激烈的竞赛气氛和惊险优美的瞬间。所以说,体育摄影的灵魂是创造性地凝固真实的动感画面。
学生学习体育摄影的过程也是感受生活的过程。学生通过体育摄影的学习,了解体育摄影的基本常识与简单技巧,同时体育摄影的构图知识、色彩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美术修养也是一个促进,进而更加喜欢美术这门学科。
教材中的摄影作品,基本上是以学生常见的体育项目为主,这样对学生把握体育项目的特点、了解体育摄影知识提供了必要的帮助。照片中主体形象清晰、突出,构图饱满,色彩跳跃。运动员丰富的表情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运动场上精彩、激烈的场面,感受运动的美感。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体育摄影的一般知识,感受体育摄影的基本技巧。
应会:掌握体育摄影的一般构图规律,能够拍摄较为生动的画面。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学生学习摄影的过程,是一个在原有知识体系上构建新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 培养了学生捕捉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体验到了摄影的乐趣。体育动态摄影虽然是静止无声的画面,但它呈现给人们的却是紧张激烈的竞赛气氛和惊险优美的瞬间。此课意在进一步帮助学生普及摄影知识,把动体摄影技巧引进课堂,激发学习摄影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大量资料欣赏与分析,并配合学生实践,使学生了解人像摄影与体育摄影的不同。初步掌握体育摄影的技巧。
难点:体育摄影的技巧与构图。
教师材料准备:体育动态图片、数码相机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人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组照片,内容是反映学生积极训练各种比赛项目,为运动会取得好成绩做准备。
教师:照片中有谁?
他们在做什么?
引出课题:精彩的瞬间 学生会兴奋地发现照片中有自己熟悉的身影,从照片中感受到快乐。 展示学生熟悉的情景,会帮助学生很快进入本课内容学习的状态,并且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摄影的积极性。
新授 教师利用课本展示几幅优秀的体育摄影作品。
(作品体现出几种不同的运动,有不同的角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同时板书。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
学生对比分析:
    如何抓拍到好的照片?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同时板书。
    教师以数码相机为教具,现场拍摄连接电脑,通过大屏幕展示,以及学校活动录像的播放指导学生总结知识点。(教师选择不同的录像切换方式,如慢镜头或定格,将画面中人物运动的
规律呈现给学生。)
    1.抓拍方法。
    2.构图方法。
    3.画面信息量的体现。    学生欣赏优秀的作品,说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1.比赛激烈。
    2.真实的运动形象。
    3.人体运动时美的感受。
    4.惊险优美的瞬间。
1.体育运动照片以抓拍为主。
2.体育运动照片给人们的感受是动感真实。
学生结合课件中的照片或者自己的摄影作品,在小组内分析、讨论抓拍的方法。
成功的关键:
1.选择最佳的拍摄位置。(与被拍摄者的距离和角度有关系。)
2.了解被拍摄人项目的运动规律。
3.提前按动快门。(动作出现前的一瞬间。)
4.构图要注意突出运动项目的特点,背景不能太杂乱。
5.表现出主体的表情、动态、空间和色彩。 使学生对体育摄影作品有初步感受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教学的理念

师生合作完成知识点的总结,体现课堂的民主性
实践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小组合作拍摄体育课上的学生活动。
    1.不能距离上体育课班级太近。
    2.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有秩序练习,不争抢照相机。
    3.相互提醒注意用上所学的摄影知识。 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到操场上拍摄体育课上学生精彩的镜头。(每个小组有一台照相机,组内每一位同学都要有拍
摄的机会。) 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同时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展示 教师将学生实践作品通过电脑屏幕展示出来。
引导学生欣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本组拍摄的思路及主张。 引导学生注意好的摄影作品同样有好的设计思路。
评价 教师鼓励、引导学生评选出最佳摄影作品和最佳合作奖。 学生注意运用摄影知识评价他人的作品,既要提出优点,又要指出不足。 学生不仅要学会照相,还要知道怎样看相片。
板书:                   精彩的瞬间


教学反思:同学们都能说出自己心中记忆犹新的精彩的瞬间。个别学生能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展示,能创作出精彩的一霎那。
第9课  运动场上
课时:1课时
新课标思想:
    1、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目的是通过回顾第8课《精彩的瞬间》的学习内容并利用所拍摄的运动场面照片,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现运动场面的造型艺术实践,进而提高他们的造型表现能力(尤其是在人物动态、人物形象及有多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参与其中的运动场面方面的造型表现能力)。与此同时,让学生体会“更快、更高、更强”,“人生能有几回搏”,“重在参与”等体育精神,培养其热爱运动、关注体育事业的情怀。
    2、本课是运用绘画、泥塑、剪纸等表现形式。在表现形式方面本课与第10课《我的老师》联系较为密切——都是进行人物形象方面的造型训练,不同点在于本课侧重多个人物的动态表现,而第10课《我的老师》则侧重单个人物的神态表现。
    3、本课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发挥。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的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鼓励其运用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进行努力探究和大胆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充分体悟课本中的文字、图片人手,结合自己平时观察到的现实生活中的运动场面以及学习第8课《精彩的瞬间》所获取的照片资料,掌握学习要点。表现时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鼓励其充分运用自己所学习过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创作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的版面采用的是对页的设计方式。
    18页两幅照片表现的是同一内容,摄影与泥塑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记录的是“特殊形式的走”这一运动场面。可引导学生对比两幅图片发现摄影与泥塑的联系与变化,体会从摄影到泥塑的创作过程。与此同时,这——运动项目所蕴含的协调动作、步调一致、团结合作才能取得胜利的比赛要领无疑是对学生渗透德育。18页左下角一段文字是三个紧扣学习要点的小组研究问题一一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拿手且自己认为最能表现出运动场面这一内容的表现形式;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构图要点;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探讨突出表现人物动态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的表现手法。18页中间穿插分布着一幅学生进行篮球运动的照片及多幅学生进行足球运动的速写,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学习表现人物动态及运动场面的第一手资料。
    19页右侧中部是艺术实践提示文字。围绕艺术实践提示文字分布着五幅学生作品:左侧一一上方为表现足球比赛的线描画作品,中间为表现跳高的版画作品,下面是表现篮球运动的剪纸作品;右侧——两幅运用水彩笔及水粉等形式表现的作品,其中上面一幅表现的是跑步比赛,下面一幅表现的是篮球比赛。所有这些学生作品都应引导学生从内容、表现形式、人物动态、构图、色彩等多方面进行欣赏、评述,它们既是学生艺术审美的对象,更是他们创作表现的优秀范例。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巧妙安排构图、细心刻画人物动态,可以生动地表现运动场面。
    应会:参考学习第8课《精彩的瞬间》时拍摄的照片运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创作一件表现运动场面的作品。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运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创作作品,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意识及主动探究的精神,让学生体会“更快、更高、更强”,“人生能有几回搏”,“重在参与”等体育精神,培养其热爱运动、关注体育事业的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选取表现形式进行创作表现的过程。
    难点:刻画人物动态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学习材料:
    水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各色纸张、剪刀、胶水、陶艺泥、泥塑工具等各种可以用来进行造型表现的工具。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录像引入:播放本班同学在校运会上比赛的片断,提问:这里展示的是什么场面?
    2.板书课题:运动场上 观看录像,回答问
题。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感受   1.摄影作品。
    提问:哪张照片拍摄的场面最精彩?为什么?
    2.教师根据照片,演示人物动态画法。
  
 3.出示几幅作品进行比较。
    提问:哪张作品的人物表现更生动、场面更激烈?
4.欣赏教材中的作品,探究作品的表现形式,分析画面的构图,体会画面的生动美感。 学生欣赏、研讨、
分析作品。
    围绕摄影作品的选材、构图、人物的动态、表情等汇报。
    观察教师的演示,学习人物的表现方法。
    观察、比较、讨论并回答问题。
  线描、泥塑、版
画、刻纸、绘画——分别总结。 彩的瞬间有感性
认识,为下一步
表现做准备。
 
学习人物动态表现要点。
 


渗透构图知识。
 
感受表现形
式的丰富性与作
品的不同美感。
表现   1.作业要求:
    参考上节课拍摄的运动照片,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创作一件表现运动场面的作品。
    2.辅导要点:
    选取的场面、画面的构图、人物的动态、人物与背景的遮挡关系。 学生创作表现。   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展示 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评述。
    评选出最佳构图、最佳动态和最佳表情的学生作业。   学生欣赏、评述作品。   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回顾    1.出示奥运会比赛的精彩图片。
    2.总结:体会、表现运动美感的同时,我们更应当知道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还能够为国争光。让我们到运动场上去吧! 学生欣赏。
   
聆听,体会。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向学生渗透热爱运动、为国争光的思想。
板书:                    运动场上

教学反思:学生能通过观察运动场上的精彩瞬间,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精彩的场面,作品内容多样,形式不一,学生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和绘画能力。


第6课  笔墨游戏——猫头鹰
课时:2课时
一、新课标思想:
1、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猫头鹰的审美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的国画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将中国画《猫头鹰》和猫头鹰的图片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夸张和概括、简洁而且追求神似的艺术特点。然后,再通过欣赏、分析国画大师林风眠的中国画《猫头鹰》作品,了解中国画的绘画语言,体会中国画的绘画方法,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审美,并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2、通过探究与演示了解猫头鹰画法 
为了使学生自己感悟到猫头鹰的画法步骤和用笔、用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尝试、体验,从而自己总结出猫头鹰的表现过程和中锋、侧锋的运笔变化,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浓、淡、干、湿变化,然后再请同学自己初步尝试猫头鹰的画法之后,带着问题观看和倾听教师的演示和讲解,使学生较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进而较好地掌握猫头鹰的用笔和墨色变化。
3、突出笔墨情趣和创新猫头鹰动作 
为了使猫头鹰表现得更加生动有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习的中国画笔墨知识(水墨游戏、彩墨游戏)来表现各种动作的猫头鹰。通过观察和欣赏猫头鹰各种动作的中国画作品和猫头鹰图片,引导学生表现出各种不同动作的猫头鹰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模仿国画大师林风眠的作品,也可以根据对图片的观察和理解进行艺术创新。
4、理论依据:
中国画是东方艺术的瑰宝,也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从儿童时期培养学生同水墨的情感,对于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墨画之所以能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主要是因为墨在水的作用下,可于生宣纸上产生一种水墨相互融合的晕染效果,而作为美术教师要想引导学生真正学好中国画,首先就要使学生用心体会这种晕染效果的美感,并努力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中国画创作当中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表现猫头鹰时,就应该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将我们前面学过的水墨游戏和彩墨游戏的知识运用到表现猫头鹰的过程中,这样,不仅注意了前后知识的连贯性,而且还会使《猫头鹰》作品更具水墨情趣,从而进一步增添中国画猫头鹰的艺术魅力。
国家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虽然教材中表现的猫头鹰属于中国画中较为传统的画法,但是现代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不能限制在学生临摹大师表现的猫头鹰上,而应该引导他们通过观察与感受猫头鹰,大胆利用学过的笔墨知识去表现各种动作的猫头鹰,这对于培养学生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创造精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对于学生表现的猫头鹰动作,教师也不能要求过严,而应该把重点放在猫头鹰的笔墨情趣上。
二、教学背景:
1、学生情况分析:
同学们基本掌握了一些中国画的笔墨知识,如,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用笔要求:中锋和侧锋。
2、教学方式、手段说明:
本课虽然属于传统中国画的教学内容,但是,使用的教学方法则是全新的:A、通过谜语导入新课可增添趣味性。B、通过自主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了解猫头鹰的画法和笔墨情趣,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C、启发同学通过观察猫头鹰的图片来表现各种动作的猫头鹰,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D、通过欣赏国画大师林风眠的《猫头鹰》作品,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文化传承。
3、教学技术准备:
课件:猫头鹰谜语、猫头鹰图片,国画大师林风眠《猫头鹰》作品。
4、前期教学状况:
本课是在三年级学习了水墨游戏和彩墨游戏的基础上,来表现猫头鹰,而且大多数学生基本能够在生宣纸上表现出一些水墨和彩墨的晕染效果,只是有部分学生对水分的控制还有一定困难,因此,在学生作画时每人都应必备一小张用来试笔的生宣纸。
5、存在问题与对策:
A、存在问题:有些学生对毛笔中水分的控制把握不够;作画时有时不敢下笔;侧锋运笔时,毛笔倾斜角度不够。
B、对策:通过在练习的生宣纸上试笔与自身感悟、总结使学生逐步把握毛笔中的水分控制;通过教师直观演示和鼓励学生大胆作画克服学生在中国画表现过程中的胆怯心理,并学习侧锋运笔的基本要求。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内容与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利用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晕染效果表现猫头鹰。
(2) 方法与过程:采取个体独立完成作品和小组合作一幅作品等多种学习方式,为学
生创设宽松的表现氛围。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表现中国写意画“猫头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写意猫头鹰的特点,通过探究与合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表现各种动作且有墨色变化的猫头鹰。
教学难点:组织教学;猫头鹰的构图;作画中水分的控制;发挥想象力和创作力表现猫头鹰的各种动作。
3、学生学习用具准备:
    毛笔、墨、生宣纸两张、调色盘、笔洗、毡子或废旧报纸、中国画颜料、美术书。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 1、出示谜语(课件):面孔像只猫,起飞像只鸟。天天上夜班,捕鼠本领高(请打一动物)
2、出示猫头鹰图片(课件),请学生说一说猫头鹰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以及的它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概括猫头鹰的基本型。

3、出示中国画猫头鹰图片(课件),请同学说一说猫头鹰的艺术型与原型有何不同。
板书课题:笔墨游戏——猫头鹰,出示教师作品——猫头鹰 分析、思考,积极主动地猜一猜,并说出谜底——猫头鹰。


观察猫头鹰的外形特点,说一说猫头鹰的外部特征。

了解中国画猫头鹰概括、夸张,追求神似的艺术特点。

了解中国画,体会其中的艺术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使学生了解猫头鹰的外部特征,为表现猫头鹰奠定基础。
用对比方法发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学会对比观察。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讲授新课


 1复习中国画中的墨分五色和中锋、侧锋用笔。
学习干墨湿墨
2翻书,了解猫头鹰的画法步骤。探究的问题:A、请同学说一说画猫头鹰的步骤。B、请同学说一说猫头鹰的用笔和用墨的变化 。
3、教师演示画法步骤和用笔用墨的要求。
4、教师鼓励和指导全班同学在练习的纸上画一画猫头鹰。
5、出示猫头鹰的不同姿态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创新动作
6、分析构图,出示两种不同构图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回忆中国画的用笔、用墨。


小组讨论和探究,归纳总结,并大胆说出猫头鹰的笔墨变化和画法步骤(理解腹部为什么用淡墨)。


带着问题,观察和欣赏教师的演示。
全体学生尝试猫头鹰的画法。

分析、探究猫头鹰的不同动作。

通过作品对比,分析中国花鸟画构图,使学生了解猫头鹰构图的聚散、疏密。 巩固前面学习的笔墨知识。

充分利用好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引导学生学会探究,鼓励大胆尝试。
引导学生学会对比观察,并掌握中国花鸟画的基本构图要求。
学生作画 教师辅导,鼓励学生表现各种动作的猫头鹰。
 1、个体完成作品。
2、合作完成作品。
3、及时质疑。 鼓励创新,及时解决问题。
2、学资源设计:
教学课件(猫头鹰作品和图片);笔、墨、纸、砚,教学猫头鹰范画。
3、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1、教学重点解决要点:
A、课堂上引导学生将猫头鹰的中国画作品与猫头鹰写真图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艺术型与原型的不同,从而了解写意猫头鹰夸张、概括、追求神似的特点。
B、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观察和分析猫头鹰作品中的墨色变化和晕染效果。
2、教学难点解决要点:
通过学生演示和教师演示进行对比,启发学生体会水墨的控制。
3、学生的评价:
A、学生是否能够大胆利用学过的笔墨知识表现各种动作的猫头鹰。
B、学生作品是否有墨色变化以及彩墨的晕染效果。
C、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并主动了解猫头鹰的画法和墨色的变化。
D、学生能否谈出与别人合作的简单过程与感受。

第7课  笔墨游戏—大熊猫
课时:2课时
新课标思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通过欣赏分析熊猫图片及吴作人的国画作品《节不可撼》,使学生了解作品的立意及熊猫的生活习性、体态特点,并学习绘画的表现方法,加深对绘画语言方面的了解,增强自己作品中的绘画因素,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丰富审美感受。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中锋、侧锋、浓墨、淡墨、浓破淡是水墨画的语言要素。
    应会: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画出熊猫形象,尝试创作一幅水墨小品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欣赏作品,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造型表现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锋、侧锋、浓墨、淡墨、浓破淡、聚散等知识,会使用绘画语言表现物象。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吴作人《节不可撼》一幅的立意及情趣之美。。
    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笔墨造型能力。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新课
(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请大家边看边思考两个问题?(1)片中的主人公是谁?(2)用什么艺术形式表现的动画内容?
(二)指名回答
(三)老师小结
水墨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的绘画技巧,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大熊猫又是
珍稀动物,是大自然的“明星”,是我国的“国宝”,我们有责任保护大熊猫,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国画艺术,因此我们今天就以大熊猫为题材玩一玩水墨游戏。(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了解学习目标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孙新读一读)
过渡:用你的智慧和勤奋你一定能完成任务。
(二)了解熊猫的生活习性,概括熊猫的形象特征。
1、首先,让我们来欣赏 大熊猫的图片,了解熊猫的生活习性,想一想熊
猫是什么样的?
(1) 刚出生的熊猫很小很小,不好看。
(2) 长大了的熊猫非常好看。
(3) 大熊猫常分散独栖在茂密的竹丛中,食物99/100是高山深谷中生
长的20多种竹类植物,最喜欢的是竹笋,所以人们送给它一个雅号“竹林隐
士”
(4) 大熊猫的生活需要四个条件:冷暖适度,山高谷深,箭竹茂密,流水
涓涓,由于生活区域被大量吞噬,野外的大熊猫数量不及1000只,所以人人
都有责任保护大熊猫。
2、了解了大熊猫的生活习性,那你能概括一下大熊猫的形象特点么?
3、指名回答
(三)分析熊猫的表现方法
1、大熊猫圆滚滚的身躯,油光光的皮毛,逗人的黑眼圈,文静休闲的样子
的确惹人喜爱,用水墨表现的大熊猫在墨色上有什么特点?
2、指名回答
3、请你猜一猜这幅画运用了什么笔法?
4、指名回答
(四)老师演示画法
现在请你仔细观察,了解熊猫的画法:
(1) 淡墨勾画头和身形
(2) 浓墨画眼\耳朵和四肢
(3) 在生活中大熊猫的姿态各种各样,请同学们欣赏墙壁上的各种动态
的熊猫,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动态,用身体进行模仿。
(五)临摹
(1)听清要求:临摹一种你最喜欢的熊猫动态,比一比谁画的又快又好
(2)老师奖励,讲评个别同学作品
(六)老师启发创作
(1) 老师也画了一幅作品,请你仔细观察画面上除了主体物熊猫外,还
包括哪些内容?
(2) 很多小朋友也以大熊猫为题材创作了一幅幅“熊猫乐园”的国画
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A.两只憨态可拘的大熊猫在竹丛中快乐的玩耍。
B.画面中两只大熊猫好像一下子适应了南方的生活,在沙滩上快乐的玩
着球,它们不在是濒临灭绝的动物。
C.看!大熊猫胖胖多帅。
D.大熊猫乐乐拉起手风琴来还真象那么回事。
E.现在请大家打开书,相邻的同学说一说书中小朋友的作品。如果让你们创作一幅“熊猫乐园”,你有什么想法,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 布置艺术实践形式和要求
每组合作创作一幅“熊猫乐园”的国画,组长来领纸。
三:讲评
(1)每组选派一名同学讲解创作内容及过程。其他同学认真听,细品味,
然后把你手中的小红旗粘贴在你最喜欢的作品上。后边的老师也要参与我们
的评选活动。得红旗最多的组,就可以得到“小马良”的光荣称号。
(2)选出“小马良”
(3)每个同学都努力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回过头来总结一下,你完
成学习任务了么?凡是认为完成的在本课课题前给自己画一枚小红旗,没完
成的在红旗后-1,要实事求是,没完成的同学课下多练习,完成任务。
四:老师小结,延伸课堂内容
(1)人人充当讲解员,把这幅作品的寓意和用笔墨技法讲给家人听
(2)大家都知道大熊猫是大自然的明星,是我国的国宝,还担任过“友谊
大使”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怎样保护大熊猫,提高大熊猫的数量,这是我国
人民和世界人民正在研究的课题,我们也有责任为保护大熊猫出力,所以,每
人用国画的形式设计一幅“保护大熊猫”的作品,注意表现熊猫的各种动态,
用自己的言行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大熊猫。

第10课  我的老师
新课标思想:
1、本课是“造型•表现”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物头部结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让学生加强尊敬师长的意识,学习用线表现老师不同角度的神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在造型中体验乐趣。
2、本课在学习方式上比较开放,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图书馆查阅名师的相关资料、欣赏他们的画作及教育成果;再去实地写生,了解生活中老师的神态特征,让学生与自己的老师拉近距离,也可在教室内欣赏、临摹。
3、本课在学习内容上也比较自由,可根据条件而定,但总的原则要让学生接触老师不同的角度进行表现,学习简单的构图方法、简单的透视知识及结构比例。
教材分析:
第20页主要让学生欣赏《叶浅予像》及老师正面和侧面照片,欣赏老师头部不同角度的线造型特点。第21页主要展示了学生对老师的观察、写生过程及部分学生作品。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认识人物头部的造型特点,感受线造型的美感。
    应会:会运用各种各样的线表现老师不同角度的头部特征。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观察、表现老师的形象,培养学生爱师、尊师从而爱校、爱教的意识。深入学习自然界中线造型的表现形式与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人物头部造型特点,体会美感。   
    难点:表现老师正、侧面的结构特点和不同神态特征。   
学习材料:   
    各种纸张(色卡、素描纸等),各种人物线造型图片,名师线描作品等。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人新课
人物画法导人   教师放录像资料
——画人物的各种方
法,提问题:你对哪种方法感兴趣?你能简要说说这种画法的特点吗?    学生带问题观看后自主发言。 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了解画人物的不同方法。
2.讲授新课
(1)欣赏同龄学生作品,启发创作意识。
(2)研究课本内容。
(3)分组定位
今天作业内容。 提出欣赏问题:你觉得自己想画一幅什么
样的画?
    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课本内容。
    教师不做统一要求。 学生边欣赏边自由讨论。
    学生根据本组绘画水平自定义作业内容后向老师说明情况。     补充学生的
感官资料,启发
学生创作灵感。
    培养学生自
主选择的能力,
根据自己情况适
度安排作业。
3.学生艺术实
践 教师辅导。 学生实践练习。 培养学生绘画实践能力。
4.讲评作业
(1)展示作业
情况
(2)师生共同
评价     教师将各组作业分别展示。
    提出学生在本课存在的问题,引出“如何解决”这一论点。     学生分组评述本组作业优缺点。
    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讨论解决。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自我评价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              我的老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观察不同老师的形象,基本上能用线条表现出老师,但学生的绘画技巧、绘画能力需要提高。

第二节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观察老师的五官特征,学会写生的基本方法,为老师画一张写生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重点难点:
1、 老师的脸型和五官特征的把握。
2、 把握特点进行大胆的夸张。
材料准备:彩笔、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具准备情况。
二、 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都画的很好。下面观察一下老师长的什么样子,给老师画一张像。
三、 讲授新课
1、看课本上的图画,观察同学们的作品,看他们是怎样表现老师的。2、介绍人物写生画的画法。
A勾出人物的脸型特征(国、申、由、甲、目、瓜子型等)。
B找出老师的五官特点,发式特点,进行大胆的渲染。
C颜色的搭配。
四、学生进行写生,教师做模特。
要求学生按老师说的步骤进行写生。
五、展示:
作品完成后,把自己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用不干胶,粘在黑板上)。全班同学共同评议,看那一位同学画的最像老师,画出了老师的特点。
六、课堂总结 总结作业中的好地方和存在的不足,提出老师的看法。
教学反思:学生经过这节课的练习,能较好的运用线条表现老师。


第11课  我们身边的植物

课时:1课时
新课标思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目的是通过对植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地观察物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植物充满了丰富的线条,便于学生对细部的观察和刻画。由于植物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生家里都养植物,因此,这节课也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让学生感受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体验植物带给人的美感,感受自然的美。同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作用等,自然地渗透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教材中编入了法国画家卢梭和中国画家黄永玉的作品,  日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画家的表现方法。另外,教材中还选几幅植物的相关图片:—幅是变色木,一幅是网纹草;—幅图片是箭兰,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些图片及对自然界中植物的观察、分析,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细部特征、花的角度变化及叶子的穿插等,学习如何用线表现植物叶片间的遮挡关系,花、叶的朝向,以及如何用疏密不同的线表现植物。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在观察、表现植物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美,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的方法。
    难点: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学习材料:植物、有关植物的图片、图画纸、彩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用语言组织教学。
    课件欣赏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   准备上课。
  学生发言。   稳定学生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式
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
生讨论:你喜欢这些植
物吗?你知道它们各叫
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
吗?你感觉这些植物给
你哪些美感?
    板书课题。
    1.观察教室中的植
物,说说主要由哪几部
分组成?你观察到的植
物的叶子(花)有什么
不同?
 
 2.欣赏画家笔下的
植物,感受画家如何用
丰富的线表现出植物的
形态特点及自己的情
感。
   

3.组织学生讨论:
分析教材上的几幅学生
作业。 它们是绿萝、龟背
竹、芦荟……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食用、药用等作用。叶子的姿
态自然、形态各异……
    同学们进行分析:
    叶子前后遮挡,有大有小,不同角度看到的叶子形态上有不同
    讨论:画家抓住了植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表现的?作品表现出画家的什么情感?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作品讨论:
    教材上的学生作业哪部分画得好?对你有
什么启发?
  学生观察思考。
  明确作业要求。   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美感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及形态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画家的表现方法。
   


解决教学难点。
学生动手
实践    教师用线演示植物
写生方法,引导学生观
察线如何变化、穿插等。
    布置作业。
    巡视辅导。
    画面布局。
    植物特征的表现。
    线的疏密、虚实变
化。 分头画植物写生。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现线造型的能力。
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   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评价自己及他人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及评价能力。
拓展 展示几幅用其他方
法表现植物的学生作
品,引导学生回家可以
进一步写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板书:                我们身边的植物
     
教学反思:通过欣赏,了解植物的特点,能用线描的方法表现植物的大致特征。
第12课  画水果
新课标思想:
写生是练习色彩的好方法,静物写生是绘画练习的常用形式,它能不受时间的限制,让我们能用较长的时间,仔细地观察和刻画对象来提高我们的绘画表现能力,抒发我们的感情。
此课的设计,是在学习色相的基础上,用水粉画一幅水果写生画,使学生直接观察水果在一定光线和环境中的色彩变化,让学生感受色彩的无穷变化,感受色彩变化的美。学生画写生,仍然是侧重培养色感,不要太苛求形象,要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大胆下笔,把自己看到的颜色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学习色相知识。 
应会:用水粉表现一幅水果写生画,感受色彩变化的美。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色彩写生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习色相的基础上,大胆表现水果色彩的变化。
教学难点:
构图时水果大小、形的变化以及水果的特征。
学习材料:
    教师:水粉、课件、实物投影、范画、水果等物品。
    学生:水粉、图画纸、调色盘、毛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做好准备,安排好座位。   准备学习用具。   稳定情绪。
导入新课 出示色卡,并把它们组成色相环。 学生直呼它的名字。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色彩的相貌叫色相。
    看书第24页的
“小知识”。
    欣赏第24页塞尚作品《苹果和橘子》,说一说这幅作品的构图和色彩。
    提问:认真观察桌上的静物,说一说静物里都有什么水果?水果间的关系是怎样组合的?如何表现出对水果色彩的感受?
  教师示范一组水果静物,请学生观察教师的绘画方法及步骤。     默读小知识。
    学生在第24页上练习,然后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汇报。
    学生观察水果的结构特征。
   


学生观察。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加深学生的记忆。
   

了解写生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学生艺
术实践 作业要求:
    用水粉画一张水果静物写生,注意色彩的变化。 学生艺术实践。 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
展示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作品相互交流、欣赏。  学生评价。 生生评价。
板书:                      画  水  果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了解了色彩的色相,能用这些色相表现水果,效果明显。

第二节
课时:1课时
新课标思想:
在学习色相的基础上,用水粉画一幅水果写生画,使学生直接观察水果在一定光线和环境中的色彩变化,让学生感受色彩的无穷变化,感受色彩变化的美。学生画写生,仍然是侧重培养色感,不要太苛求形象,要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大胆下笔,把自己看到的颜色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色彩写生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在学习色相的基础上,大胆表现水果色彩的变化。
教学难点:构图时水果大小、形的变化以及水果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完成水果写生画。
二、讲授新课:
(一)观察写生作品。
提问:这些写生作品有什么问题?
学生:1、构图问题。
2、水果的大小变化。
3、水果的色彩变化。
4、水果的特征。
(二)欣赏《苹果和橘子》这幅画。
说一说这幅作品的构图和色彩?
教师:进一步解决构图、色彩等问题。学生学会欣赏评价。
(三)学生艺术实践。继续完成水粉写生画。
(四)教师知道:构图问题和色彩问题。
三、展示讲评作品:
(一)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展览,组织学生欣赏。
(二)学生欣赏评述。
板书:               作  品  展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一节课的练习,基本能掌握绘画时的构图和色彩问题,创作的作品生动。

第13课  向日葵
课时:2课时
新课标思想:
1、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编写目的:(1)色彩知识的巩固和延伸。(2)通过欣赏外国绘画大师的作品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度及对艺术作品的鉴别能力。(3)通过创造性地临摹世界名画《向日葵》,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通过艺术实践感受色彩造型的乐趣。(4)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向日葵,花儿黄,朵朵葵花向太阳”这首传统童谣的寓意,即象征光明、生命和活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本课的学习方式可“有放有收”:“放”,教师可布置学生进行课前收集、课上交流,这样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同时让学生从课本的文字、图片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提示,使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收”,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材的知识、技法不断地加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完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科特点。
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的版式采用对页式的设计。在26页上方选用荷兰绘画大师凡•高的《向日葵》供学生欣赏。金黄色的明亮色调和奔放的线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学习这节课的欲望。在26页中间再次出现色相环,有巩固和强化色彩知识的作用。在色相环的下方注明小知识,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27页是学生的绘画作品,为学生艺术实践起到导向作用。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色彩基础知识,认识同类色与类似色。
    应会:培养学生运用色彩知识的习惯,使他们的绘画不再有盲目的感觉,在作画时有一定的理论做基础,并初步学会运用方法。
    2、隐形内容与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现。通过欣赏和分析名家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对色彩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同动态的向日葵在画面中的组织和安排。
难点:
    (1)运用色彩之间深浅不同的变化表现向日葵,同时用同类色表现出向日葵的明暗关系。
    (2)能表现出不同动态的向日葵。
学习材料:
    本节课是色彩知识训练课,学生的学习材料应以水彩和水粉为主。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课 1放课件---荷兰画家凡高
2.教师引导学生介绍绘
画大师凡•高。
    3.导人课题《向日葵》。 学生欣赏
  汇报各组搜集的材料,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凡•高的生平,欣赏凡•高的几幅作品,重点介绍
“向日葵”。 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讲新课    1.提问:  《向日葵》这幅作品的主色调是什么?这些色彩有什么变化?
    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同类色和邻近色,发现本课重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探究能力。
    (2)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体会、发现同类色和邻近色并学会运用同类色和邻近色。
    (3)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同类色和邻近色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
    2.游戏:“找朋友”,找学生戴一个颜色的头饰,找相对颜色做朋友。
    3.欣赏一组作品并解决同类色和邻近色在画面中产生的问题。
    4.运用同类色和邻近色作画。 学生回答:黄色调。
 

学生观察,找
出深浅不同的黄色,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同类色和邻近色的概念。
   

做游戏。 色彩知识铺垫。
    学习色彩知识。
    加深学生对邻近色的认识。
    渗透同类色和邻近色在画面中的运用。.
艺术实践    布置作业要求:利用同类色或邻近色的彩纸或其他物品,以小组为单位,可以折、剪、撕、画或立体粘贴的形式创作出向日葵作品。     1.每个小组介绍自己的作品。
    2.大家互相点评。     培养学生互评、自评的能力,锻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
作业展评 学生作品展评。
    师评(不苛求形象,注重同类色或邻近色的运用是否正确、合理)。  
教学小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了解了同类色、邻近色,并运用它完成了很棒的作品。老师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仔细观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能用更多更美的色
彩,把我们的世界装点得绚丽多彩!  
板书:                  向  日  葵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学生了解了同类色、邻近色,并运用它完成了很棒的作品。希望同学们能仔细观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能用更多更美的色彩,把我们的世界装点得绚丽多彩!

第二节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色彩基础知识,认识同类色与类似色。培养学生运用色彩知识的习惯,使他们的绘画不再有盲目的感觉,在作画时有一定的理论做基础,并初步学会运用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现。通过欣赏和分析名家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生对色彩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同动态的向日葵在画面中的组织和安排。
教学难点:
(1)运用色彩之间深浅不同的变化表现向日葵,同时用同类色表现出向日葵的明暗关系。
(2)能表现出不同动态的向日葵。
教学过程:
一、欣赏优秀的《向日葵》作品
二、讲评上节课的作品
(一)组织学生分析这些作品颜色的特点。
(二)出示色相环找出这些颜色相应的位置。
三、讲授新课:
(一)出示色相环,引导学生认识同类色与邻近色。
(二)请你把颜色按照色相环色彩的顺序排列出来。
    
提问:这幅作品主要运用了什么颜色?色彩变化有什么规律?
(三)用水粉画颜料演示画法。
四、学生艺术实践
要求:用深浅变化的同类色或类似色完成一幅向日葵题材的作品,并表达出你对向日葵的感受。
五、评价:展评作品,介绍作品中成功之处所运用的技法。
板书:                       向   日   葵
     
教学反思:学生欣赏了向日葵作品,模仿向日葵画了自己的作品,作品表现大胆,敢于用色,部分学生需要加强训练。


第14课  北京的城楼(一)
课时:1课时
新课标思想:
本课应以了解北京古建筑城楼的历史、建筑形式的特点和功能等方面为主线。教师需要重点引发学生整体感受古建筑城楼的雄伟壮观、局部的精美结构以及细节的精致彩绘等,为下一课用版画的形式表现城楼做铺垫。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城楼是北京的古建筑,它们与北京一同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了解城楼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并与其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应会:学习用艺术的眼光欣赏古建筑城楼,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注意从整体气势及细节刻画等方面进行欣赏,感悟城楼建筑艺术的美,认识到城楼这种传统建筑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在了解城楼占建筑历史文化及未来规划的同时,培养学生关注北京、热爱北京的情感,增强作为北京人的光荣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了解城楼位置、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功能。
    2.感受城楼雄伟壮观的气势及精致典雅的风格,并大胆地发表自己对城楼的见解。
    难点:了解城楼的建筑文化特征,理解城楼在北京的发展的历史作用。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提出问题: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古都至今仍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城楼和城墙。同学们,你们了解北京的城楼吗?你们知道城楼的哪些故事?
    教师简单小结:多姿多彩的城楼显示了古都北京的威严和王者气度。 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一两座城楼。
    谈一谈自己还
想了解有关城楼的
哪些知识?     通过问题来了解学生对城楼的认知程度,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和问题,为深入教学打下基础。
初步了解城楼 指导学生看书第28—29页,简单介绍教材中的城楼名称、位置结构和材料。 简单记忆城楼
的名称和外形。 以欣赏的方式引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进一步认识北京的城楼     播放有关城楼的VCD
或其他影像资料,讲解其造型特征。     初步感受城楼
的造型特征,了解
并记忆城楼的历史
变迁和发展现状。 详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
深人学习、讨论、了解城楼的相关资料 教师补充城楼的相关资料。
天安门城楼通高33。7米,辟五门。城楼面阔九
间、进深五间,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顶覆黄琉璃筒瓦。正阳门俗称前门,整座城楼通高42米,是北京所有城楼中最为高大的一座。钟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其职责便是准确地向全城完成报时任务。
    东便门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是明清两代内城东南转角处的箭楼,属军事防御设施,是国内现存的一座规模最大的转角楼。 以分组学习的形式,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然后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根据这组的发言提问和质疑。汇报组的同学回答和补充。 

了解和认识这几座城楼的建筑特色。   认识城楼独特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探究精神。
深入研究城楼的建筑装饰特征 提问:内城与外城的城
楼有哪些不同?
    城楼与其他的古建筑有什么不同?   观察、思考、讨论并总结:外城城楼比内城城楼担负更多的防御功能,因此更加高大和坚固,基本都是砖石结构。而内城的城楼以下石上木居多,而且比外城城楼装饰华美。
    城楼与亭、台、
楼、阁相比虽然都
是古建筑,但是城
楼高大、厚重、威
严,更有王者气度。   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城楼的建筑之美,进而对传统建筑艺术产生敬仰之情。
拓展
知识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城
市有城楼,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呢?
    展示南京的城楼及西安的城楼,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北京的城楼比南京的城楼完整,比西安的城楼雄阔。   感受北京城楼的独特魅力,思考自己如何看待和保护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
评价   提问:大家通过学习,都了解了城楼的哪些知识?
    课堂小结。    回忆老师讲授过的内容,把自己想到、知道和有疑问的内容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通过评价的过程让学生对城楼有自己的判断,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城楼的建筑之美。
板书:                北京的城楼(一)

城楼图片           城楼图片            城楼图片

教学反思:学生欣赏了城楼的图片,了解了城楼的形式,了解了北京。

第14课  北京的城楼(二)
课时:1课时
新课标思想:
    1.本课属“造型。表现”,目的是在欣赏、了解北京城楼建筑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版画的形式表现城楼的雄伟壮观。
    2.本课在学习方法上,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版画制作,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在本课开始,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北京旧城楼的版画,使学生感受旧城的风貌,对学生进行爱首都、爱家乡的教育。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纸版画是用薄厚不同、具有不同纹理的纸板,通过剪、刻、撕、贴等手段制成各种各样的底版,再运用不同的拓印方法印制的画。它是版画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和其他画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仅要画,而且还要通过制作底版、拓印以后才能形成一幅版画作品。
    应会:了解版画的不同制作方法(吹  塑纸版画、纸版画、粉印版画),明确版画的制作步骤。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制作方法,表现北京的城楼。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了解北京城楼的作用和雄伟恢宏的建筑特点,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的情感。通过纸版画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计划性、周密性、预见性和忍耐性,并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艺术潜能的开发都有其独到之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纸版画不同的制作方法和制作过程。
    难点:用纸版画形式表现北京城楼的高大雄伟。培养学生细致作画的态度。
学习材料:
    北京城楼的图片、吹塑纸、黑卡纸、宣纸(可用彩色宣纸)、各色彩纸、水粉颜料(油墨)、油画棒、圆珠笔、檀香(细的)、透明胶条等。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组织教学,检查用具。
    回忆:以前我们学过哪些版画的制作方法?能说一说
制作步骤吗?    准备好用具上
课。
    学生回答:纸版画、吹塑纸版画。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所学的知识与技法。
新授    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纸版画、吹塑纸版画和粉印版画的方法表现北京的城楼。
    出示课题:北京的城楼
(二)
    1.上节课我们对北京的城楼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谁能说说北京城楼的建筑特点?色彩上有什么特点?
    2.出示图片(有特点的城楼)天安门城楼(颜色特点)钟楼、角楼(建筑形式的特点)
    3.欣赏
    (1)关广志的《古城小景》
    画面中表现了哪些景色?
    教师小结:
    近景:大树
    中景:河、桥、驼队、商人
  远景:古城楼
  (2)欣赏学生作品
  看一看、说一说同学们用了哪些方法制作的?
    他们是如何处理城楼和周围景物的?    说说不同纸版画的制作方法和美感。


学生看书(28—29页)回答。
  
 以小组为单位观看搜集的材料,进行讨论。
    看书第30页讨论回答。
   


学生分析。
   


以小组形式讨论,相互探究。
   


突出主体:城楼。   感受不同纸版画的形式美。


知识的反馈。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自学的能力。
   

欣赏画家的作品。
    了解画家的构图特点。
   
处理好主体物和背景的关系。
    学会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制作    制作步骤:
    制版:刻线要深。
    印色:印制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小结:刷色时水分要掌握好,可单色也可多色。
    加工整理:加工整理时、涂油画棒时,手劲儿要轻。(演示)
    教师辅导,学生制作。
    本节课任务:制版。 自学书上的制作
步骤,结合以前制作的过程,想一想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学生制作。 先让学生讨论分
析,教师再演示、说
明。
   
培养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评价   小结。
    展示纸版的作业,小组内进行评价。   学生说一说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讨论如何解决。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板书:                  北京的城楼(二)

城楼图片           城楼图片            城楼图片

教学反思:学生利用吹塑纸版画的形式表现了北京的城楼,学习了制作吹塑纸版画的方法,表现的城楼大胆,美观,以后多制作,练习吹塑纸版画的方法。
第16课  造型各异的建筑
课时:2课时
新课标思想:
    1.本课的任务是学习运用泥板成型法塑造新颖的建筑,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在低年级平面造型《漂亮的童话城堡》和三年级《泥条造型》课业基础上,学生知识、技能上的再发展。学生在分析、了解中外建筑艺术造型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泥板成型的基本技法创造出具有丰富想象力的造型各异的建筑作品,体验泥板造型的美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2.泥板塑造建筑模型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现代陶艺多姿多彩,又赋予这项古老艺术以新的生命力。本课要充分利用工具书,采用小组合作式、体验式学习方式,分析制作步骤,学习泥板成型的基本技法,在此基础上创新思维,使“泥板造型”灵活多变。
教学分析:
    本课教材采用对页设计,范图中展示的《绿釉陶楼》,是东汉时期随葬用的建筑物模型,楼体可分拆组装,菱格方窗体现了东方古典艺术的含蓄之美。此楼制作精良,结构复杂,装饰讲究,体现了当时建筑技艺的高超。书中还提供了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风格特点的建筑图片,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中西建筑的艺术特点开阔学生的视野。制作步骤图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直观依据。通过欣赏分析学生自己创作的泥板建筑作品,可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创作欲望。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中外建筑的造型特点。
    应会:会用泥板成型的基本技法创作造型各异的建筑作品,或创作一组造型新颖、美观的建筑作品。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泥板塑造建筑模型的悠久历史,感受泥板塑造建筑物的艺术魅力。激发对祖国历史悠久的陶艺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审美情趣和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
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泥性,体验肌理,学习运用泥板成型的基本技法塑造一组建筑作品。
    难点:建筑造型构思新颖。
学习材料:
    示范作品、陶泥、圆筒(塑料、金属、纸的均可)、刻刀、毛笔、泥浆、彩
笔帽、麻袋片、木板、麻布、铁丝网、废报纸等。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欣赏    1.启发谈话
    你们都喜欢旅游吗?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世界各地去游览一下好吗?看一看都有哪些有名的建筑。
    2.课件出示大量资料。
    小结中外建筑各自特点。
    3.出示课题
    造型各异的建筑   1.学生观看资料展
(图片及介绍)。
    2.小组讨论问题:
    (1)中外建筑的造型各有什么特点?
    (2)建筑的结构可大体分为哪几部分?
    3.学生介绍中外建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通过观看资料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对中外建筑有所了解。
    感受中外建筑的造型特点。
    1.组织学生介绍搜集
的资料。
    2.带领学生欣赏《绿
釉陶楼》。
    3.引导学生研究
    出示泥板造型建筑作品,提出问题:
  (1)用什么材料制作
的?你喜欢吗?
    (2)顶部、门窗、墙
体、楼梯、台阶分别是怎
样制作的?
    (3)猜想墙体上的花
纹是怎样出现的?
    4.课件:建筑图片
    讨论问题:建筑的哪
些部分适合用泥板成型的方法制作?    组内介绍搜集到的图片资料(建筑的造型特点)。
    学生代表台前介绍。
    学生谈欣赏后的感受。
  学生欣赏作品。
  小组讨论、分析感知泥板造型作品的方法。
    总结发现方法。
    小组研究。   培养学生搜
集信息和积累素材的能力。
    学生感受建筑艺术的美感。    通过欣赏与分析,让学生发现泥板造型建筑作品的美感,感受其艺术魅力,并激发学生探究与学习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体验
交流    1.组织学生尝试
    (1)问:怎样制作泥
板?
    (2)你能把泥板变成
什么形状?这些形状适合
做建筑的哪部分?
    (3)怎样把平面的泥
板变为立体造型?教师引
导学生制作
    2.看书探究:泥板造型的制作步骤
    3.小组讨论研究:怎样巧妙地利用身边的工具进行装饰? 学生尝试揉泥把泥压成泥板。
    尝试泥板变形(梯形、扇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
    尝试制作与总结立体造型的方法(卷、折、切、挖等)。
    全体学生自主探究。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下介绍:
    (1)压泥板
    (2)变为立体,做建筑局部
    (3)组合
    (4)装饰
    讨论并回答。    让学生在自
主体验中感受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让学生明确制作过程,突出重点,并从中体会各种工具的用途。
实践与创新 1.布置作业:小组合
作,设计制作一组造型新
颖、美观的建筑。注意安全。
    要求:小组内构思、
协商和分工。
    2.教师巡视指导。(建筑高矮、大小、前后、遮挡等组合变化关系及巧妙构思)。    倾听。
   

学生明确分工,进行
制作。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展示与评价     1.展示欣赏作品
    2.引导学生评价
    自评:请学生谈一谈
制作过程与体会。
    互评:你最喜欢哪件
作品?为什么?
    出示评价要点:
    (1)造型美
    (2)装饰精美
    (3)富有创意
    3.教师评价并颁发奖品   学生欣赏。
   
学生自评与互评。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评析作品的能力。
教学
拓展    继续搜集建筑的图片,分析其特点,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巧妙地利用泥板及生活中的工具制作更加精美的建筑作品或其他艺术作品。 学生倾听 强化知识技法的学习,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板书:                  造型各异的建筑


教学反思:学生欣赏、评述各种建筑,通过用陶艺泥制作建筑表现自己的想法,他们俨然是一个个小建筑师,学生们对于这种即欣赏又动手的创作方式,非常乐意学。

第17课  送给伙伴的贺卡(电脑美术)
课时:2课时
新课标思想:
    贺卡是节日、纪念日、生日等互相赠送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精美艺术晶,它能显示爱心、表达美好的祝愿,给我们增添欢乐、友谊和节日的气氛。本课以贺卡为创作题材,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软件知识进一步美化所设计的贺卡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设计能力。
    教师可以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软件操作及简单技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他工具的使用方法,感受其艺术效果。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指导学生针对软件中提供的各种工具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也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任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借助本课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氛围,增进学生与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等社会关系的亲情与友情,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运用电脑进行贺卡的设计活动,使学生感受贺卡的艺术美感,了解贺卡的相关知识及对人们精神生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应会:通过本课教与学的活动,进一步提高运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的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及使用电脑的兴趣,进一步体验电脑在设计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技术优势。
    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欣赏及体验电脑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良好的人际交往及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有关贺卡的知识,并能够创作出美观、新颖,具有一定意义的贺卡艺术作品,进一步体验运用电脑工具进行设计创作的过程。
    难点:创作出美观并富有新意的贺卡作品。
学习材料:
    学生准备:各种与贺卡有关的图片、文字等素材。
    教师准备:信息技术设备、教学课件及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其他学习资料等。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欣赏导人。
    通过课件展示形式多样的贺卡作品,供学生欣赏。   学生谈自己对贺卡相
关知识的理解及贺卡给人带来的艺术感受。    借助信息技术优势,直观地引入新课。
初步了解相关知识,
体验贺卡的艺术美感    组织学生开展交
流活动,使学生初步
了解贺卡的一些知
识,感受其艺术美感。
    教师:请同学用
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是贺卡,你还了解哪些有关贺卡的知识。谈谈欣赏后的感受。  激活学生先前经
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探究贺卡知识,感受艺术美感    教师针对贺卡的
相关知识(贺卡的种
类、艺术形式等)进
行讲解。
    展示学生运用电脑设计的贺卡作品,供学生学习借鉴。   学生注意听讲,随时
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观察欣赏,谈自
己感受。 将所学知识进一
步系统化,突出教学重点。引入软件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准备。
组织学生探究电脑美术创作技法    引导学生了解
“我形我速”软件。
    教师结合书中的范例介绍“我形我
速”软件的部分工具
及配合其他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
   组织学生探究
“我形我速”软件其
他工具的使用方法。 学生听教师讲解并且思考软件的使用方法。
学生尝试软件提供的工具,在相互交流中探讨软件的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教师布置实践活
动内容。
    教师:请同学们
以“我形我速”软件
为主,为你的小伙伴
设计一张贺卡作品,
要求美观、新颖,充
分体现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作活动。   学生领悟教师提出的
要求,提出自己疑惑的问
题。
    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随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明确设计要求,
为学生艺术创作提供正确的导向。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能力,增强学生设计及技术意识。
汇报与交
流   教师利用局域网
展示典型的学生作
品,组织学生相互评
价及自评活动。 相互交流,汇报学习成果,谈自己的设计思路及创作过程,学习他人的经验。   通过师生、生生
之间的互评和自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反馈所学的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自信心。
评价总结,拓展延伸学生所学的知识    组织学生总结本
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组织学生上网欣赏互联网上的电子贺卡作品。   学生以个别回答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学生欣赏并谈感受。    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探索电脑美术的兴趣。
教学反思:学生有一定的操作电脑基础,通过相关软件的运用,制作了自己的贺卡,需要提高的是操作软件的熟练程度。
第18课  中华世纪坛
课时:1课时
新课标思想:
    1.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华世纪坛的相关知识,包括美学层面——其建筑造型特点、结构风格与内部装饰特色等内容;文化层面——其建造背景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部分经典的内容等。希望通过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产生以它为荣的情感。同时本课又从属于博物馆(美术馆)教育,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主动地走进美术馆,使参观美术馆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提高其生活的品位及质量。
  2.本课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避免过深、过难的现象;同时,由于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既要体现综合性——美术自身的综合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又要体现学科性,即抓住美术本体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采用对页设计,图片及作品传递出的信息有以下几方面:中华世纪坛的外貌、内部装饰等。在参观时,学生可以听老师的讲解,也可进行现场写生、拍照。作业呈现形式可以是写生、摄影、合作编写小报以及展示交流。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初步了解中华世纪坛的建筑作用与功能、造型特点、结构风格、内部装饰特色以及其中表现的部分经典历史文化内容等。
    应会: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介绍中华世纪坛。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热爱家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他们主动参观美术馆的愿望,提高他们收集信息、组织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华世纪坛的建筑作用与功能。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
预习 教师在课前布置
学生预习的作业。    收集资料:
    1.中华世纪坛由哪几部
分组成?分别有什么作用?
    2.中华世纪坛从哪些方
面展示了中国文化?你看后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寻找资料,了解中华世
纪坛的建筑、雕塑、绘画内容,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欣赏
导入 教师出示中华世
纪坛全景图。 学生欣赏:
1.这是哪儿?
2.看后有什么感受?    增强学生的视
觉感受,加深印象。
引导
分组 组织学生按区域
分组。    中华世纪坛由哪几部分
组成?  (根据中华世纪坛的
组成部分分成各个导游小
组。)    针对学生收集
的资料分组,有利
于学生认识中华世纪坛的各部分建筑。
交流
信息    组织学生有重点地介绍。教师根据学生介绍的内容,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

引导学生
交流感受。    各导游组分别介绍:
    1.主体部分:由几部分
组成?民族图案和名人雕像给你什么感受?乾体、坤体、时空探针有什么寓意?
    2.青铜甬道:甬道什么
样?有什么寓意?
    3.圣火广场:请你介绍
介绍。
    4.艺术大厅:有什么大
厅?举办过什么展览?
    5.文化广场:举行过什
么大型活动?
   1.从哪些方面展示了中
华文化?
    2.中华世纪坛中的建筑
有什么寓意?
    3.谈一谈你观看、聆听
后的感受。   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空间,教
师适时地引导、质
疑,帮助学生把收
集的资料全面地介绍给大家,使学生了解到中华世纪坛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作用,感受中华世纪坛建筑、雕塑的魅力。

  了解世纪坛中的文化内涵,感受
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小组
讨论 指导学生讨论。    1.小组讨论:
    (1)你想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向更多的人介绍中华世纪坛?
    (2)怎么制作小报?需要注意什么?
  2.汇报讨论结果。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了解介绍世纪坛的多种方法,建立小组合作的意识。
制作
小报 辅导学生
制作小报。   学生按导游组制作、介绍中华世纪坛的小报。   提高学生整理信息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展示
交流 小结 展示交流制作的小报。 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板书:                    中华世纪坛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上网了解了中华世纪坛,了解了建筑中华世纪坛的意义。学生都希望能亲身去感受一下中华世纪坛的雄伟。
 

第19课  故宫
课时:1课时
指导思想:
    1.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宫殿。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故宫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课为“欣赏•评述”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了解到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及其整组建筑群的布局形式、色彩装饰等方面的内容,重点欣赏并了解故宫历时几百年所收藏的部分艺术珍品。
    2.本课采取开放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均可。课前可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故宫的资料,建议他们从几个方面了解故宫,如故宫的历史、建筑群、建筑风格、建筑的装饰意义、收藏的艺术作品等。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共同介绍故宫的相关知识。
    3.故宫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故宫的历史、建筑形式的特点、建筑布局、建筑装饰,以及收藏的工艺作品、绘画作品等。如果每方面都深入展开探讨,那么一两节课时是无法完成的,并且留给学生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应把握好教学重点,课前准备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明确本课的学习重难点,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分为2~3课时,即每节课的知识点与侧重点不同。其中一课时可以着重介绍这一金碧辉煌、气势磅礴的古建筑群:建筑布局、建筑形式的特点及建筑装饰等。体会它完美地层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反映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智慧及非凡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另一课时可以把故宫收藏的艺术珍品作为教学重点,以欣赏艺术作品和绘画作品为主线,同时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7年将故宫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
    4.本课在学习内容上安排比较宽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进行辅助,利用实地拍来的录像片或故宫的 VCD资料导人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讲授起来会更加生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选购一些相关画册、明信片等,课前师生共同布置展览,利用直观感受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故宫的建筑形式的特点和院藏作品,以及不同艺术作品的特点与风格。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7年将故宫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应会: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欣赏评述的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介绍故宫的活动,培养学生了解地方历史文化,进而更加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相互合作意识及探究精神,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小组合作探究故宫建筑形式的特点,分析故宫收藏的工艺作品及故宫藏画的内容、年代和风格特征,探讨和发现中国画的独特审美价值。
    难点: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并认识故宫藏画的艺术价值,学会如何欣赏中国古建筑艺术、工艺品及古代中国画的方法。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网络资源库等。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景

导入
新课    创设情景:
    以去故宫旅游的形式,播放实地拍摄的录像片,导人新课,引导学生思考。
    当你第一次参观故宫时:
1、给你最初的感受是怎样的?
    2.欣赏北京故宫这段录像后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欣赏
    1.看录像,初步感受北京故宫这组建筑群的形式特点及其他方面的内容。
    2.谈谈自己的感受。
    3.故宫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整体感受北京故宫。体验北京故宫整体建筑的美感。
    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小组探究,具体了解北京故宫的建筑及装饰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
   

分组发放装有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文字资料、画册、明信片等的资料袋。    分组阅读文字资料并欣赏教材中的相关图片,小组合作探究相关问题。
    一组探究:故宫的整体建筑群是怎样的布局?色彩是怎样处理的?给你什么感受?
    二组探究:  日晷是怎样计时的?运用的是什么材料?底托雕刻的是什么图案?
三组探究:数一数乾清门内实榻大门每扇门的门钉数量。看一看九品官的府门的图片,对比九品官的府门的门钉数量、颜色及铺首的异同。
    四组探究:镀金的铜狮在宫殿前给你什么感受?   了解故宫的建筑及其文化,丰富学生的知识。
汇报探究结果   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补充有关故宫的相关知识。
    启发学生结合欣赏教材中的图片进一步探究。 小组同学之间交
流。
    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探究的成果。
    其他学生倾听并补充。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总结归纳的能力。感悟故宫建筑艺术形式的美。
欣赏故宫的工艺藏品 引导学生结合欣赏教材第38—39页的图片,了解故宫收藏的工艺作品。
    教师展示自己收藏的工艺品,如木雕、玉雕、景泰蓝、瓷器等。
    简单介绍一些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展示家中收藏的工艺品让大家分享。
    触摸。
    了解工艺品的材料及制作的工艺过程。
    欣赏教材中的图片。
    感悟故宫的稀世珍宝的材料及造型特点。 以欣赏身边工艺品的材料、精美的工艺做切人点,感受故宫稀世珍宝的精美。
知识延伸进一步了解故宫的稀世珍宝     鼓励学生介绍所知道的故宫珍藏的稀世珍宝。
    展示相关图片。 学生把自己收集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介绍给大家。 培养学生的鉴赏
能力。逐步构建欣赏工艺品的方法。
    开阔眼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评价     布置作业:用简洁的文字写一写学习本课的收获。
    小结归纳。
    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故宫藏画资料,为下节课重点欣赏故宫绘画藏品做铺垫。     思考交流。
    用简短的几句话写一下自己学习本课的收获。
    读一读自己的感受。     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评述能力。

板书:                        故宫
  
教学反思:学生上网了解了故宫、故宫里的珍宝、故宫的历史,心中由衷的赞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这麽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表示一定珍惜古代劳动人民的成果,好好保护。并希望能去参观故宫。


 

文 章
www.170yx.com w 如果觉得北京版四年级第八册美术教案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小学美术教案,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案,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六年级美术教案,免费教案 - 美术教案 - 小学美术教案

相关资料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