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第五课 戊戍变法

第五课 戊戍变法

第五课 戊戍变法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高三历史教案,本站还有更多关于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的文章。
文 章来

第五课 戊戍变法
一, 时代背景(思考:19世纪末中国社会情况?)
1,政治局面:甲午战败,民族危机严重。
(1)了解甲午战争情况(必修一)
(2)了解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2,经济情况: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 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情况(原因,时间,代表企业,特点,社会环境。)
(2)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情况(原因,影响)
3,思想情况:维新思想发展。
(1) 维新思想兴起(19世纪60年代)
A 产生原因:西方思想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运动的弊端。
B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C 主要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业和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创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等。
D 评价: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但为康梁维新思想及戊戍变法提供理论先导。
(2) 康梁维新思想发展(19世纪90年代)
A 发展原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 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代表作及作用:《新学经考》动摇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权威来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思考:为什么要利用孔子权威?
回答:儒家思想影响力大,资产阶级软弱,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
            主要思想(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中国儒学思想相结合。
——梁启超:作品:《变法通义》,主要思想:要求君主立宪和变法图强。
——谭嗣同:作品:《仁学》,主要思想: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严复:作品:《天演论》,主要思想:物竞天择原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中国要变法图强。
C 评价:为戊戍变法提供思想基础。
二,维新变法的过程
(一) 兴起:公车上书(1895年)
1,原因:京城会试,马关条约
2,经过:了解公车含义
3,内容:(见教材)
4,意义:维新思想与政治救亡运动相结合,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 发展:创办学会与报刊
1, 代表:强学会与时务报
2, 意义:传播维新变法思想,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三) 高潮:百日维新(1898、6~9)
1, 促进高潮的因素:(1)德国强占胶洲湾(2)《应诏统筹全局折》(3)保国会及分会成立
2, 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6
3, 主要内容及分析
(1) 政治方面(支持者与反对者)打击封建官僚制度,有利资产阶级民主发展
(2) 经济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3) 文教方面(有利于西学传播和思想解放,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4) 军事方面:即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抵御外侵,又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四) 失败:戊戍政变(1898、9)
1, 情况:囚光绪、杀君子、废新法。
2, 原因:(1)客观(外因)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和镇压
能举例说明顽固势力的强大:
(2)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战略失误
能举例说明资产阶级的战略失误和软弱:如急于求成、树敌太多、缺乏全盘考虑等。
(3)袁世凯叛变和出卖和列强不支持。
三,维新变法的评价
(一) 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二) 积极作用:
1,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因为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下,提出挽救民族危亡,所以是爱国的,2,资产阶级改良运动: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是进步的。3,思想解放运动,使知识分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激发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形成具有近代总识的知识分子群。4,促进中国近代文化和教育及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总之,戊戍变法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三) 局限性: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战略失误
例如:软弱:依靠无实权皇帝却没有发动人民,采取改良办法却没有武装斗争,
失误:争于求成、不分主次、树立敌人太多、没有讲究斗争策略和循序渐进。
(四) 教训:在半殖半封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四,对比中日改革思想一成一败的原因?
 中国戊戍变法 日本明治维新
国际环境  
改革派力量  
封建保守势力  
改革措施  
第六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时代背景:
(一)国内环境:封建幕府统治腐朽,危机四伏
1,政治:
(1)表现:幕藩体制、等级森严(了解日本幕藩体制和等级构成)
(2)后果:地方割据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和阶级矛盾尖锐,
2,经济:
(1)表现:封建领主经济瓦解和资本主义发展(了解领主经济特征和资本主义发展情况)
(2)后果:封建统治基础瓦解和中下级武士不满。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 思想:(1)表现:西学传播,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2)原因:兰学传入和封建统治危机
4, 阶级:阶级矛盾尖锐
(1)原因:
(2)表现:
5, 对外:实行闭关锁国,
(1),原因:封建自然经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2),表现: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禁止日本人出海,限制外国人来日)
(3),后果:阻碍日本社会发展,造成日本落后于世界。
(二)国外环境: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1,入侵原因:(1)必然:西方工业革命开展,急需原料和市场,对外扩张
(2)可能:日本封建统治的落后与危机提供可能。
2,入侵概况:美国培里舰队叩关和西方签订不平等条约
3,后果:民族危机严重和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激发日本民族民主意识和探索富国强兵之路
(1)人物:(2)主张:(3)
三,直接因素:改革派形成、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成立
(一)改革派形成
1,原因:鸦片战争失败、
2,主张:
3,代表人物:吉田松荫
4,基地:西南四强藩(长洲)
(1)原因:离统治中心远,中央控制力弱。列强入侵早,社会基础好。列强入侵早,自然经济瓦解快,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较强大。
(2)表现:
(二)倒幕运动及胜利
1,尊王攘夷
2,武装倒幕
(三)明治政府成立(1868年)
三,明治维新目标(富国强兵,巩固明治政府统治)
1,近代化目标:引导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民族独立目标:摆脱民族危机。
四,明治维新内容
 具体内容 分析内容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教方面  
社会习俗方面  
五,评价明治维新
1,性质:中下级武士领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2,积极作用:实现富国强兵,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的近代化,摆脱民族危机,
4, 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1) 原因:
(2) 表现:经济上地主土地所有制存在,人民受到剥削严重,政治上天皇专制存在。思想军国主义色彩浓。
(3) 后果:导致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军国主义和忠君思想盛行,使日本近代成为富有侵略性国家,带亚洲国家带来灾难。

【知识拓展综合】
1.向西方学习的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维新变法比较.
    相同点:都足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2.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对美国、俄国、中国三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及认识。
(1)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932年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新政;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2)认识:三种经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充分表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3.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比较.
    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   
    不同点:背景有差异,前者发生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时期。根本目的不同,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前者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后者则
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与变革。结果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
4.关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的改革.
    19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从经济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近代科学技术的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比封建制度强大得多的技术力量;17世纪以来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民主的统治形式和政治制度。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日渐高涨。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自己在议会中的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迫于资本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全方位的压力和示范作用的冲击,欧洲的俄国和亚洲的日本先后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并缓慢地走上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之路。19世纪中后期,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中国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也兴起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有利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和阶级矛盾的缓和,使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5.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类型概述。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改革的程度看,—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
   6.对社会改革应持的正确看法与评价。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一要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看改革是否被中断。即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3)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理论方法升华】
关于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文 章来
源 如果觉得第五课 戊戍变法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