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第四单元 《<宽容>序言》教案
- › 鄂教版三年级第二单元水
- ›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我们怎样呼吸教学设计
- › 粤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生理与健康教案
- ›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教案
- ›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养蚕教学设计
- ›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教案
- ›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春夏星空教案
- ›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教学设计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人教版)(1)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人教版)(1)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人教版)(1)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人教版)(1)
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人教版)(1)
1.学生初中学的散文如《春》《背影》,文字量相对较小,语言浅易,文章的内涵比较浅显,相对来说好理解易把握。本单元散文相对而言文字量较大,有的文章的内涵明显比初中所学的内容要深刻得多,学生刚入高中,会有些不适应。
2.学生缺乏整体阅读意识,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分析和鉴赏的意识不强。
3.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圈点勾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寻找直接信息可以,但提炼概括能力很差)。
4.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够大致了解文章在说什么,不过由于阅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深入理解文本的主旨或内在意蕴还有一定困难。这不仅是高一学生的问题,高三的学生也有这个问题。今年的北京高考现代文大阅读《合欢树》对学生提的要求明显高多了,不仅要求能够筛选整合信息,更重要的是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意蕴。这不是我们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就能教出来的,需要我们从高一开始就注意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文学感悟能力。
5.我们有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学生刚进高中,对高中学习充满期待。高中时期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非常强烈的时期,也是富有创造激情的时期,很多学生对文学、艺术还是很感兴趣的。这从学生的作业可以看出。
本单元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个散文单元,包括三篇中国现当代散文和一篇外国散文。其中《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都是传统篇目,《我与地坛》《花未眠》是新教材新选入的篇目。前三篇是抒情散文,《花未眠》是关于审美问题的说理散文。三篇抒情散文在抒情上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绵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婉转而又自然地表现出来的。《花未眠》虽然是从小事入手来写美学问题,作者能够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来写,但是由于探讨的问题本身比较深奥,所以理解上还是有一定难度。这四篇文章都带有作者强烈的个性色彩,尤其是《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花未眠》,所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是十分重要的。这四篇文章表面看起来没什么联系,但是都含有对人生的思考,像《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可以看成是对现实的突围。《我与地坛》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思索;《花未眠》则是对人生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感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1.语言的揣摩和品味。
2.艺术手法的赏析。
3.作品内涵的理解,对文章的个性化的感悟和鉴赏。
4.诵读习惯、“阅读──思考──写作”三位一体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荷塘月色》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特点当然很多,但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一是传神的语言;二是浓郁的诗意,优美的意境。
《荷塘月色》还是创造意境的典范之作。"不宁静"的情绪使朱自清去游荷塘观月色,求得暂时的解脱。文中所展开的荷塘月色的景是同逐步展现的作者内心感情的复杂变化紧紧融和在一起的,情景交融,处处体现着朦胧、恬淡的韵味。读后,我们既可以体会到作者交织着"淡淡哀愁"和"淡淡喜悦"的内心世界,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
学习这篇散文,要注意这两个特点。
因此,这篇文章的重点难点可否这样来确定:
1.课文4、5、6三段的赏析是本课鉴赏的重点。主要是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如准确的炼字,恰当的修饰语,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反复朗读,积累相应语句。
2.关于文章的主题。对这篇文章的主题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指导学生查资料研究,得出自己的分析。
>>《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人教版)(1)》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170yx.com网]www.170yx.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我的空中楼阁》
教学重点、难点:
1.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运用各种手法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志”。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朗读、理解、赏析、领悟,教师做精当点拨,而不必过细的讲解。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可让学生将自认为美的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写下自己认为美的理由,即理解、感受、评价。然后由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出来。教师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一点一滴的感受都是可贵的。
具体教学中,可用两个问题来贯穿:
1.“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都能答出“在山上”。但具体一点,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山上?学生就会无踪可寻。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转换思维角度,从下面四个方面去细寻深思。
①明含义:“我的空中楼阁”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②寻文脉:文章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写山、写树、写领空、写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通道、写夜景,虽然有时也点出远看、近看,但从整体上并不是按一定的时空顺序来写,而是按照抒情的需要安排材料,形成一种逻辑结构。
③究虚实:文章前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情态,属写实;后部分侧重写自己对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耐人寻味。
④辨文体:本文虽然也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现实的实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说,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因而本文文体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结论:“我的空中楼阁”在作者自己的心中。作者借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自己的情怀。
这一问题的设计,重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实施过程中应善于引导,由浅入深,达到“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
2.文字的“画”与绘画有何区别?
本文描写小屋及周围环境,笔调清新,语言优美,如诗如画。但这幅“画”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它与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画有何区别呢?
明确:①它不受空间限制。绘画只能从一个角度表现一定的空间景物。而本文却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远看,有近看,有平视,有俯视,有仰视,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②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本文却采用对比、衬托手法,有不同的时间景物的形态变化呈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③它不受绘画材料的限制。绘画总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构成直观的画面,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语言文字,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文学欣赏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故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技巧,培养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指导朗读,引导联想与想象,身临其境地去体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文章当中有很多好句子,可让学生仿写,来提高写作能力。
>>《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人教版)(1)》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170yx.com网]www.170yx.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教学目标: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3.引导学生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传达的复杂感受。
教学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哈姆雷特》
如果有一天你不得不面对生命的十字路口的时候,你会如何抉择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也许能给我们启发。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的思考。
给学生印发这篇文章,学生默读之后,谈谈感受。
通过读这篇800字的短文,学生能对作者和“母亲”当时的状况有一个感性的了解,也能更快地把心沉静下来,进入文章的氛围中。
(课前安排好,让学生充分准备,力争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情境中)
1.作者为什么喜欢去地坛?
用原文回答:“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地坛成了作者情感的寄托,成了他的精神家园。
2.作者看到了怎样的地坛?(让学生找到文中相关描写,朗读并概括出地坛的特点。)
在作者的眼中,一方面,地坛是荒芜、古旧的,“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第3段)
另一方面,地坛中的生命依然顽强。“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第三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第5段)“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第7段)地坛向作者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作者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人教版)(1)》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170yx.com网]www.170yx.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地坛的特点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第5段),正是这种难以言说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3.作者眼中的地坛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同一景物在同一人眼中也有不同的感受,这主要是因为他看景物时的心态不同,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荒芜”是因为当时作者正遭受沉重的打击,健全的身体没有了,“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第5段)作者一下子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心情极为悲观失落,《秋天的怀念》里也写他那时脾气极为暴躁。这样无论如何眼前都不可能有美景、有生机。后来,随着时间的过去,思考的深入,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园中景物对他的心灵也有启发:地坛也有创伤,地坛昔日有何等的荣华,连皇帝每年都去祭拜!现在无人关注,而且还有一些肆意雕琢它的人,可它仍然沉静、安详的呆在那里。这能让作者联想到自己,他并不是唯一的受苦者。
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4.作者在这个古园里主要思考了什么问题?他找到答案了吗?
作者主要思考了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要出生?②为什么要活着?(关于死亡)③应该怎么活?
前两个问题他直接给出了答案: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第6段)
第③个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写了许多地坛的景色。
这时引导学生注意一句话“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生中的不幸,只是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我们可以去发现那些没有改变的、仍然美好的东西。史铁生开始由顾影自怜转向对人类的一些永恒话题的思考:比如历史、自然和生命。这个时候虽然他的身体行动非常不便,但是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可以“诗性地存在”。而写作便是他对人生思考的外化,成了他的人生的一个支点。而他人生的另外一个支点就是母亲。在他艰难跋涉的历程中,母亲给了他许多关爱,许多扶助,许多鼓励,他也从母亲身上得到了生命的启示.关于史铁生对于母爱的理解,我们下节课再来谈。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必须舍弃,你会先舍弃什么?( )
A.母爱 B.爱情 C.友情 D.事业 E.金钱 F.健康
或许,每一个都重要,但母爱都往往是最后,然后自然引申到“母爱”。
1.请学生找出并朗读有关母亲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人教版)(1)》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170yx.com网]www.170yx.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1)“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第3段)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
在此处作者为什么说“她的儿子”而不用“我”?
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2)再如第8段,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当史铁生解决了生于死的问题而打算活下来后,他的最现实的愿望之一就是能报答母亲的爱。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使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
3.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
用原文来说“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忍的活下去。这正是回答作者“怎么活”的疑问的答案。
作者确实坚韧的活了下来,他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了一条路,可是母亲却看不到了。残疾的儿子活下来了,而健康的母亲却匆匆离去。
4.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请集体朗读。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暗示出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同是地坛给予作者的生命的启示一样,在作者的心里,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了一体,和作者的坚忍果毅的生命融为了一体。
5.课文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是写“母亲与我”,两部分间有什么联系呢?
从文字来看,母亲因关爱儿子而随之来到地坛,这种联系只是表面的。从内容方面看,地坛使我对死豁达超脱,解决了为什么生(即生的理由)的问题;母亲使我看到了生的意义,解决的是怎样活(即活的价值)的问题,这种联系是内在的。无论是母亲还是地坛都使我获得了人生的感悟,因此说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
史铁生对母爱的感受是深沉的、独特的,抒写也是别具一格的。他的文本像是经冬的小溪,虽水面封冰,但在冰层下面,却涌动着冒着温热的水气的溪水,这多像他们的母子感情啊!以这种方式展开对母爱的叙写,十分成功。
“我”只是以一个曾经被疾病折磨得几近疯狂的儿子的身分追思母爱,想念那些让“我”感到彻心彻肺的疼痛的点点滴滴。这时候,不需要什么故作高明的手法,避开矫揉造作,毋庸故弄玄虚,压制流动的笔触,冰封纵恣的情意,“我”所能做的,就是记下这么多的点点滴滴,否则,只能是对母爱的亵渎。
“作者写母亲,用了冷处理的笔法,只是很平静地叙述母亲的艰难处境,对母亲的心理活动做一些猜测,娓娓地述说母亲找我的情景。平静的叙述下面,母爱的博大深切慢慢地凸现出来。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伤痛狂热的,他偏偏用了克制的笔调,叙写了一次次缅怀母亲的场景。没有情感的扑面巨浪,这点点滴滴建立起来的情感的火山,虽不喷勃而出,也正在于它的内敛,才叫读者经久不息地体验着情感的波涛。”(见秦海英《感悟生命和爱》,《现代语文》2002年第1期。)但是,正是这种接近素描的方式,写出了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使得行文中有一种逼人的催人泪下的味道。
>>《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人教版)(1)》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170yx.com网]www.170yx.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史铁生截瘫后,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身体里只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每周要做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
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史铁生多在记忆中寻找素材,生活的广度不够,他只有向深处开掘。疾病限制了他的视野,却把他的眼光拉向心灵深处。在饱受命运磨难之后,他对命运的坚定信念转向了深沉的思考,由对自身的顾影自怜转向对人类的不幸宗教般的终极关怀,而且包含了一种哲学的思考;至此,史铁生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尽管还坐在轮椅里,他的人格却坚定地站立起来。
1.找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同时对照母亲现在的样子,用心去读你的母亲,为你的母亲进行一次特殊的肖像描写(要求对母亲两个时间段的肖像要有比较),并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写在随笔本上。
2.“三新”笔记。其中“新感悟”写一篇题为“读《我与地坛》”的短评。400字左右。(“三新”笔记:新知识──分为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泛文化知识三类;新方法──包括读法,写法,说话法,听话法,是语文的规律总结。新感悟──思想认识的深化,情感态度的激发。)
3.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自愿选择)
(1)【美】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美】杰克·伦敦小说《热爱生命》
(3)【美】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星期二》
(4)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
(5)《渴望生活》中“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杨澜、崔琦,现代出版社1999年版。
(6)《关于死、关于生的对话》,史铁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人教版)(1)》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170yx.com网]www.170yx.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如果觉得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人教版)(1)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Tags: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下载,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