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石壕吏》课堂实录二-八年级语文教案
- › 2.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 ›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 ›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二
- ›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
- ›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教案4
- ›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教案5
- ›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 ›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教案8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石壕吏》课堂实录一-八年级语文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石壕吏》课堂实录一-八年级语文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石壕吏》课堂实录一-八年级语文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石壕吏》课堂实录一-八年级语文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石壕吏》课堂实录一-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在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积累感悟,体味感悟。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170yx.com网 www.170yx.com]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个别词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法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淘.教.案.网):
一 导入
师提问: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是谁?他们的诗歌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1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诗人的特点。(由此引出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
师:杜甫的诗既然被称为诗史,那就说明他的诗能够准确地反映现实生活,比较能反映当时的历史史实。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石壕吏》,来看一看它到底揭露了什么样的历史史实?
二 指导朗读诗歌
1 个别学生读
2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3全体齐读
三 深入理解诗内容
(一)赏读第一部分——投宿
师:本部分的四句诗写出了四个人物,他们各干了什么事情?
生2:“我”——投宿;“吏”——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师:“我”为什么在夜暮时分投宿石壕村,而不投宿客店?而差吏为什么偏偏在夜里捉人?提示:结合课下注释介绍的社会背景理解。
生3和生4:暗示出当时当时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超常规的社会现状:也许旅店已经人去楼空;差吏在夜间捉人,表明兵力缺乏;另外暗示他们白天捉不到人,因此搞夜晚偷袭。
师:那么,该部分我们在朗读上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5:语速应该不一样,先平缓后急促,第二句声音应该变高些。
师:基本上是这样。首句“暮投石壕村”交代的是时间、地点和起因,宜读得平缓些;“有吏夜捉人”说明夜晚情况发生了变故——官府差役突然来抓夫,读时声音宜提高;“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要把老翁仓促翻墙逃离、老妇出门去应付的慌乱渲染出来,因此两句要连得紧凑,节奏稍快。
生:(齐读)
(二)赏读第二部分——住宿
师:“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生6:对比。诗人把差吏的凶暴和老妇的悲苦进行了对比。
师:这两句写出了矛盾对立的双方,而且他们的矛盾是很深的,咱们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7:从“一何”这个词可以看出来,“一何”是修饰“怒”和“苦”的,我觉得在这里它有“到了极点”的意思,读的时候应该强调。
师:那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受?
生8:对差吏的 凶暴蛮横诗人是感到无比 愤慨的,对老妇的悲苦无助 诗人又充满了同情和怜悯。
师:大家同不同意他的观点?
(大部分学生表示同意)
师:那我们在读这两句的时候救应该突出“一何”这个重音,而且从语调上要表现出诗人那种强烈的愤慨和同情。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学生品读体味)
师:现在哪些同学起来读?
(找同学演示)
师:同学们这样一读,诗人的那种复杂的感叹之情就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了。
师:第二段仅仅两句,但却有深刻的内涵,具有高度概括性。那么老妇人因何而悲苦呢?让我们继续往下赏析。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第三段。
(学生齐读)
师:这一段共有13句,不难看出这都是老妇人自己的回答,那当时差吏就没有说话吗?整个过程是不是就是老妇人一个人在自言自语?
生9:不是。
师:你有依据吗?
生9:因为整段老妇人的13句话并不是特别连贯,比如“三男邺城戍,……死者长已矣!”和下面的“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就连接不上。
生10:“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和前后的内容也连接不上。
师:很明显,这里面藏着官吏的一些问话,那请同学们设想一些当时官吏会怎样问才会有老妇的这些回答?
(分小组讨论3分钟,气氛热烈)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回答?
(争着要回答)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大致内容如下:
问1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问2:难道你家再没别人了?快交出来!
问3: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问4:吃谁的奶?总得有个母亲吧?还不让她出来!
师:可见,老妇的“悲苦”完全是由差吏的“怒呼”导致的,前者是果,后者是因。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借老妇人的“前致辞”,把老妇人的痛苦、悲伤和愤怒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现在让老师范读这一段。
( 师有感情地模仿老妇的语气范读,并努力把老妇的那种悲苦中强压着愤怒与无可奈何的感情呈现出来,以次来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准确地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要点: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表面上无可奈何,内心里则极为愤慨。
“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态度应该体现镇定,勇毅语调要沉着;节奏也应该较前面快一些。
(范读后,让学生放声诵读,提示可以加肢体语言和神态;然后找同学朗读) 生11:(读)申述自己已献出三个孩子时眉头紧蹙,当读到年轻的儿媳因为衣不蔽体而不能露面时,无可奈何地摇头;当读到老人家自请服役时,眉头舒展,头稍仰,右脚往前迈了一步。
……。
(三)赏读第三部分——告辞
师:请同学们自读,体会结尾营造了一种什么气氛?当时诗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读后回答:
生12:结尾给人的感觉是悲凉的,在那种情境下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沉痛的。
师:这是情理之中的,因此我们在读的过程中需注意: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语调要压抑一些,速度要放慢,音色则宜暗淡,极力创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语速更要从缓,音色更加暗淡,最后要有音已尽而情未已的效果。
让生试读。
(四)讨论(各抒己见)老妇人自愿去服兵役,是不是一种爱国行为?
(五) 体味、感悟和背诵
1 听配乐录音
2 试背
四 课堂小结
师: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而且是一首叙事诗,诗人以目击者的身份出现在诗中,通过对事件的叙述以及诗人自己活动的交代,表达了对备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官兵差役抓夫的愤慨,因而抒情色彩较浓,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这一感情基调。本诗也正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
教后感:
古人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原则是各科学习所必需的,语文学习更为必要。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源于学习目标的明确,源于学习感情的专一,更源于学习对象的新与奇。教材是一套,教者是一人,新从何来?来自教法,教法出新带来学法出新。同是一本教材,同是一篇文章,处理得好,善于发现其特点,应之以不同的教法,学生眼中就会满目皆新,学起来也就感到常学常新。所以说,教师只有在教学上巧于用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迎刃而解。象《石壕吏》这样的好诗,仅靠翻译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尽失诗的本来面目。因此我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读诗品诗上,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美好的愿望就是为了让学生逐渐明确学习古诗的正确路径,,渐渐地爱上学习古诗。
另外,我觉得语文教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另一方面有些基本的东西都是无论何时都不能改变的。比如“精读熟思”这一点,古人把学习叫做“读书”、“念书”,确实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这是我们应该继承的。我们语文老师如果塌实一点,务实一些,教学好好去读书,也许我们在课堂上反而会变得轻松。
Tags:八年级语文教案,初二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