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高二历史教案,本站还有更多关于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上册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案的文章。
文章来 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本课教材主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
三维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百家争鸣”的局面 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 “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 通过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分析材料;概括归纳;史论结合 “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
孔子及儒
学的勃兴 孔子的思想文化教育成就; 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  阐释历史
联系现实 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历史比较
问题探究 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课标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课标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课标安排:1课时;
新课导入:
※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 —— 先秦诸子。

◎ 问题设计:先秦诸子大致生活在什么历史时期?那时期社会发展有何特点?这种社会形势当时学术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 参考回答:
① 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② 社会特点: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
③ 文化影响:各大学派就“治国济世”纷纷发表不同的见解,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社会形势下出现了“百家争鸣”“争芳斗艳”的热闹局面。
※ 教师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好!那同学们清楚当时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的吗?各家分别提出了什么样的“治国济世”主张的呢?今天,我们通过对“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起来探讨其成因和主张。
新课传授: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 —— “百家争鸣”的含义。


◎ 问题设计:什么叫“百家争鸣”?诸子有哪些“争鸣”形式?
◆ 参考回答:
① 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有“十家”“九流”。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 争鸣:争论和辩难。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宇宙万物,对社会做出的解释。
② 形式: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见解。
◎ 问题设计:诸子学者学派以什么为宗旨?呈现什么特点?
◆ 参考回答:
① 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② 特点: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 小结过渡:“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请同学们结合必修①②和本课第一目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归纳。
1、出现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方面: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①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②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① 各种力量对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提出改革的不同方案,必然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② 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的思想不受束缚制约。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① 各国诸侯出于富国强兵,争夺霸权,特别注意礼贤下士。
② “士”阶层希望实现治国济世的思想政治意愿。
(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形成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学派。
① 学在官府:商周时期,“官学合一”——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② 学在民间: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民间私学兴起。
※ 小结过渡:由此可见,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争鸣”局面,对当时和之后的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什么的历史作用呢?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百家争鸣”的影响。
2、历史影响
(1)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各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 小结过渡:“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早期儒学的创立
(1)创立时间:春秋晚期。
(2)创立人物: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① 孔子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言行载于《论语》,后世尊之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 —— 孔子。
   材料一:


材料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 问题设计:材料二中,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
◆ 参考回答:
 讲析:孔子这段言论概括自己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
十五岁时下决心学习;三十岁时建立起自我;四十岁时成为智者,不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认同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② 孔子思想:
思想观点 基          本          概          况

哲学
思想
 
仁的思想 含
义 ①“仁”者爱人; 
思想
核心

   ②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 
  实现
手段 ①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道德思想 “克己复礼” 克制自己,恢复“周礼”,使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保守
政治
思想 德政
学说 ①为政仁德: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体现民本思想
  ②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
思想 内容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意义 ①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学术下移运动。
  ② 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③ 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人性思想 “性相近”;
③ 文献编著:《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儒家“六经”。
※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 —— 孔子思想学说的影响。

◎ 问题设计:请说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国内外产生了什么影响?
◆ 参考回答:
①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 问题设计:我们该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
◆ 参考回答: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应加以批判地继承,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的有效成分,应予以借鉴。
2、早期儒学的发展
(1)时间:战国时期。
(2)代表:孟子和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 —— 孟子和荀子简介。

① 孟子、荀子思想学说:
代表 基      本     观      点


孟子

 生平 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孟子》,后世尊称之为“亚圣”。
 政治
思想 ①主张实行“仁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② 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伦理
观点 ①“人无有不善”——“性本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②主张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 生平 战国末期赵国人,著《荀子》,杂取百家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政治
思想 ①主张施政以“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 仁者不为也。”
  ②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舟民水”,体现了民本思想。
 伦理
观点 ① 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本性是恶的。
  ②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唯物

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提出了“明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人定胜天思想)
① 孟子、荀子思想评价:
◇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 探究性学习:
A.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
人物 人性论 治   国   理   念 民  本  思  想 历    史    观
孔子 性相近 “仁”,“为政以德”。 强调“爱人”。 “克己复礼”,较保守。
孟子 性善论 “仁政”,“施仁政于民”。 提出“民贵君轻”。 主张社会进步。
荀子 性恶论 强调“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B.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的人性观对比。
子曰:“性相近也。”  ——《论语•阳货》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孟子•告子上》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 问题设计: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 参考回答:
① 评论:都有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没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② 看法:从客观上说,人性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从主观上说,人性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C.早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① 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② 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③ 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三、道家、法家、墨家学派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 —— 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简介。


老子 地位 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主要
观点 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以“无事取天下”。
   ④理想社会为“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⑤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①万物和社会对立运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庄子 地位 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观点 ①继承发展了老子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③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散文 庄子斯文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


法家 



子 地位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观点 ①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
  评
价 ①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秦代的官学。
   ②韩非子的学说为秦朝统一,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墨家 

墨子 地位 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代表小生产者)
  
观点 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之分,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②“非攻”:谴责战争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③“尚贤”:主张治国以贤,反对任人唯亲。
  评价 墨家思想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
※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 ——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评价。
① 儒墨两家最具实力,时称“非儒即墨” ;
② 道家 :对抗儒墨的实力派 ;
③ 法家 :战国时期倍受推崇 ;

备受推崇
的原因 ① 法家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
 ② 法家思想符合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
 ③ 法家思想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
 ④ 法家思想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突出表现,也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的反映,更是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真实写照。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传承中的创新。经过他们的创立、总结、改造和创新,儒学的体系更加完善,更加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巩固训练:
1.孔子的思想主张有…………………………………………………………………………(    )
①“克已复礼”②“为政以德”③“节用而爱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2.① 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 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 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 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4.20xx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
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6.中国历来有推己及人、关爱天下苍生的优良文化传统。下列语句体现这种情怀的是…(    )
A.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B.爱其亲,敬其长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言而有信,见贤思齐
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
A、社会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变革时代      B、思想家著书立说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
C、私人讲学兴起                        D、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8.“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反映了哪一思想家的主张………………………(    )
A、老子           B、韩非子            C、庄子            D、孔子
9.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基本起自先秦时期,主要是指………………………………(    )
A.原始社会       B.夏商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魏晋时期
10.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1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请回答: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之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称其所畏以楚其哀,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均摘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以上四种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2.D  3.B  4.D  5.D  6.C  7.D  8.A  9.C  10.C  。
11.答案: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12.答案:
(1)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各自主张:材料一:儒家, 主张用德和礼;
材料二:墨家,主张尚贤;材料三:道家,主张无为;材料四:法家,主张严刑重罚。
(2)社会大变革,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的主张;
(3)材料四的严刑重罚主张影响最大;因为代表法家思想,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

文章来 源
如果觉得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高二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上册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案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