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教学教案

《孔雀东南飞》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教学教案

《孔雀东南飞》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教学教案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高三语文教案,本站还有更多关于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的文章。

 

  一、学习要点
  (一)乐府及乐府诗
  乐府,就其字面意义而言,乐,指音乐;府,指官府,合起来就是音乐机关的意思。乐府最初产生于秦。汉承秦制,汉代的乐府机关是从秦代沿袭下来的。从唐代杜佑《通典》的记载中知道,在秦汉时代,掌管音乐的官职有两个,一是太乐,一是乐府,各有分工。太乐掌管传统的祭礼雅乐,归奉常主管;乐府掌管当世民间俗乐,归少府主管。不过,秦代虽然设立乐府官署,但并没有建立采集民间歌谣制度,多演唱前代流传下来的旧曲。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乐府诗歌是从汉代开始的,乐府专事制作乐音,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它是继承《诗经》《楚辞》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乐府民歌出于下层群众之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这些作品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尽管它在配乐的时候不免经过文人或乐工的改动,但仍闪烁着思想和艺术的光辉。

  乐府民歌思想内容:①反映了劳动人民受剥削、压迫、饥寒交迫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们的怨恨和反抗情绪;②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③反映了人民的飘泊、流浪生活和思念亲人的痛苦心情;④反映了当时的恋爱、婚姻、家庭问题,歌颂了广大人民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势力、封建礼教的斗争,这类作品影响最大;⑤反映劳动主题。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①以叙事为主;②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③善于使用比兴和铺陈手法;④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⑤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以杂言为主,逐渐趋向五言。《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均为汉乐府中典范之作,被誉为“乐府双璧”。

  (二)《孔雀东南飞》全诗357句,1785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见于《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刘兰芝是诗篇主角,反抗性强的也是刘兰芝,而标题上却写作“焦仲卿妻”,太不公平。课文改为《孔雀东南飞》是恰当的、得体的。《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影响颇为深远的一部古诗集。它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徐陵所编,共十卷。《孔雀东南飞》 代表了汉乐府诗的最高成就。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汉末建安年间,讲述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婚姻爱情悲剧。作者不详,诗的技巧娴熟,造诣不凡,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暂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l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l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叙述了二人别离、抗婚、殉情的经过,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2、《孔雀东南飞》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艺术形象,所刻画的形象无不个性分明,各具面目。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渝。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戻,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3、特点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最后以“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几句作结,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在叙事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2)人物对话的高度个性化,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3)铺陈排比的手法,塑造人物,渲染气氛。

  (三)、重要词语
  1、本诗中“相”字出现比较多,而且用法不同,请试作区别。
  “相”,是一个会意字,本意是用“目”看“木”,即察看。引申为“单相”,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如:“相信(信之)”“相知(知之)”等。其次表示互相、交相的意思,如:“相识”“相同”等。此外,还可作名词、动词,如“相貌”“辅助”等。本诗中“相”字出现过十九处,大致可分三类:

  (1)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
  ①会不相从许(“你”)②及时相遣归(“我”)
  ②还必相迎取(“你”)④好自相扶将(“她”)
  ⑤嬉戏莫相忘(“我”)⑥誓天不相负(“你”)
  ⑦不得便相许(“你”)⑧登即相许和(“它”)
  ⑨蹑履相逢迎(“他”)⑩誓不相隔卿(“你”)

  (2)副词,表示相互,彼此。
  ①相见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⑤仰头相向鸣⑥黄泉下相见

  (3)名词,相貌。如:儿已薄禄相

  2、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例如口语中:“有个好歹”(偏在“歹”)“吉凶未卜”(偏在“凶”)等。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其日牛马嘶:意义偏“马”
  否泰如天地:意义偏“否”

  3、诗中“自”字出现多次,“自”字除作“自己”讲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用。
  我自不驱卿(本)本自无教训(本是)自可断来信(即)
  葳蕤自生光(且,还)自名秦罗敷(其)自名为鸳鸯(其)
  好自相扶将(亲自)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4、古今异义词:(括号中为今义)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二、能力训练
  1.下列红色字中注音错误最多的一组是(  )
  A.伶娉(pīn)   卒养(zú)   否泰(pǐ)   凄怆(chàng)
  B.箜篌(hóu)   踯躅(zhú)   奄奄(yǎn)   青骢马(chōng)
  C.公姥(1ǎo)   便言(biàn)  赍钱(1ài)   绣腰襦(ruó)
  D.葳蕤(ruí)   鲑珍(xié)   窈窕(yǎo)   蹑丝履(niè)

  2.判断下列句中的“相”字与“多谢相助”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会不相从许  ②及时相遣归
  ③好自相扶将  ④登即相许和
  ⑤嬉戏莫相忘  ⑥枝枝相覆盖
  ⑦怅然遥相望  ⑧儿已薄禄相
  A.①②  B.②⑤  C.④⑤  D.①⑦

  3.对句中红色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五里一徘徊”:用联绵词使语言和谐、优美,增强表现力。
  B.“叶叶相交通”:交相沟通,与现在表示“交通运输”不同。
  C.“昼夜勤作息”:这里是偏义复指,偏在“作”,工作的意思。
  D.“感君区区怀”:指忠诚相爱,与“何乃太区区”意思相同。

  4.对下面有关兰芝的一段语言描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A.兰芝满怀悲愤,自责语言全是反语,用以讽刺恶婆。
  B.兰芝以责备自己感化恶婆,以求得破镜重圆的希望。
  C.兰芝以委婉的语气,似在自责,实则是对恶婆不满。
  D.兰芝委婉的语气,似在自责,实则表现了她的自尊和刚强。

  5、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  )
  A.“风骚”一词,泛指文学,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B.《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代表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C.“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王粲的成就最高,诗赋都很出色。
  D.曹操诗的特点是深沉古直,气韵沉雄,他的诗有《蒿里行》、《苦寒行》《白马篇》等。

  6.对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芝勤劳、善良、美丽、聪慧,外柔内刚,忠于爱情,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B.仲卿善良、孝顺,虽对爱情忠贞,对封建家长不满,却显软弱,不敢反抗。
  C.焦母蛮横、势利、庸俗、 如果觉得《孔雀东南飞》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教学教案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高三语文教案,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