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第三册 第二单元 都在“空”城
- › 2012学年第一学期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
- ›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教学计划(语文第三册)
- ›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第三册学科教研计划
- › 2012年第一学期第三册数学计划
- › 2012学年度第1学期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 › 苏少版第三册美术教案
- › 第三册维护社会管理秩序
- › 第三册禁毒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三册 第二单元 词七首备课卡片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三册 第二单元 词七首备课卡片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三册 第二单元 词七首备课卡片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三册 第二单元 词七首备课卡片
第三册 第二单元 词七首备课卡片
云南罗平一中 郭稳福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住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美好的时光流逝多少了?往事都不记得了。昨夜(软禁我的)小楼又刮起了东风,可是不堪回首明月耀下的惜日都城。
故国雕饰着的栏杆和白玉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宫女的容颜再也不红润了。你要是问我能有多少愁?正象那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那样绵延不断,推排不尽啊。]
(一)概括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内容
上阙:叙述明月中登楼远眺引发的住事回忆。
下阙:想象故国的衰败没落情景,抒发怀念故国的悲伤心情。
(二)作者为什么把愁比作东流水?其表达效果是什么?你能再举出一个以水喻愁的诗句吗?
答:水有连续、绵延不断的特点,愁也有连续不断的特点,所以作者用水喻愁。用水比喻愁,说明愁之绵延不断,一浪高过一浪。表达作者无法摆脱的愁情。李白诗也有:抽刀斩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更愁。严维有诗言“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修辞格是什么?
答:设问、夸张、比喻。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情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翻译:傍晚,大雨刚停,寒蝉凄切地对着长亭鸣叫。京城门外设帐饯行时没有好的心绪,在这难舍难分的地方,在这难舍难分的时刻,划船的人摧着行船了,手拉着手,泪眼相望,竟然哽噎说不出话来。想到我这一去千里之遥,水上雾霭朦胧,傍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的辽远。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怕悲伤地离别,更难忍受的是今天这冷落凄清的秋天时节。今晚酒醒我将在哪里?也许是在泊船的杨柳岸边,晨风徐徐,天空中悬挂着一轮残破的月。经年累月,就算是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种愁情,又能跟谁说呢!]
(一) 概括上片的内容。
答:上片描写送别的时间、地点以及送别时由寒蝉、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组成的凄凉情景。
(二) 概括下片内容。
下片描写送别恋人后的想象,抒发无法消解的离别之愁。
(三)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些什么?
答:①上片送别时凄凉情景,实写眼前景物。下片虚写离别后的想象是虚写,采用虚实结合手法。②上片以写景为主,通过描写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暮霭等令人深感凄凉的景物,渲染烘托气氛,表达送别时的悲凉心情。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③全词的情感基调凄凉哀婉,如诉如泣。语言朴实自然,不加粉饰,采用白描的手法。
(四) 说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特点?
答:想象客人走后,我却因为喝醉了,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一觉醒来,只看到天空悬挂持着一轮残月,冷冷地凝视着我,凄凉的晓风吹拂着江岸上那柔弱的杨柳,杨柳在晓风的吹拂下无力的飘拽。意境悲凉冷情。
(五) 纵观中国古典诗歌,杨柳常作为写作意象,想想看古诗以杨柳为意象有什么寓意?你能再举出一个事例吗?
答:杨柳有弱不襟风、来回摆动、柔弱、婀娜多姿的特点。所以古诗作者常用它的柔弱、来回摆动的情貌来形容分别时,友人们依恋不舍的感情。例如《诗经》里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第三册 第二单元 词七首备课卡片》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170yx.com网]www.170yx.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淘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东去的大江,波淘汹涌,千古风流人物都象随水流逝似的。古营垒的西边,有人说,那里曾是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的地方。这里山势峥嵘,直插云霄,如受惊的野马,呼啸而来的长江浪淘拍打着江岸的礁石,被礁石反弹回去的波浪卷起层层雪白的浪花。如画的江山,一时让我联大想到许多英雄豪杰。遥想周公瑾当年,正是小乔刚嫁给他的时候,真可谓雄姿英发。想当年,他穿着儒将的服饰,手里摇着扇子,在有说有笑之间,就让曹操的军队,溃不成军了。神游故国,应该说是因为我总是向往英雄,因此白发过早增多了。人生如梦,暂且用一杯酒面对江月作为对英雄的祭奠吧。]
(一) 此诗是下片叙述周瑜的功业和表达诗人人生凄凉,壮志难酬的感慨,说说上片是如何铺垫的?
答:①东去的大江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只剩下周郎了,用千古风流人物来烘托周郎。②乱石穿空,惊淘拍岸,卷起千堆雪。通过写地势的险要,暗写赤壁之战激列,烘托周郎在此战中的才能。③再以一时多少毫杰来哄托周郎。此三层铺垫从侧面渲染烘托,为下片正面描写周瑜张本。
(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艺术特点。
答:以“小乔初嫁”时的美貌青春来烘托周瑜的英雄气概。此处形成美女衬英雄的侧面烘托效应,“雄姿英发”是正面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三)赏折“乱石穿空,惊淘拍岸,卷起千堆雪”。
答:赤壁的山,俊俏挺拔,直插云霄,汹涌的波浪如受惊的野马奔腾咆哮而来,撞击着石壁,又折头回去卷起雪白的浪花。用语铿锵、豪迈。意境雄伟壮观、令人心旷神怡。
(四)联系语境,说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多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多情,应指我对英雄人物的效法、向往、学习的情意。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更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织女穿着用纤细的云彩做成的衣服,牛郎心怀离别的愁绪飞奔,两人悄悄来到银河岸边,在金风玉露的美好时刻他们终于相会了,这样的相会胜过人间许多朝夕相处的夫妻。他们温柔得象流水似的缠绵悱恻,又惊又喜,这样的时刻如梦幻一般,不敢相信,但确实相见了,归期到了,他们看了看鹊桥上的归路决意返回。因为他们相信,如果两人的感情永恒长久,又何必朝夕相处呢!]
(一)“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手法是什么?柔情比作水的相似点是什么?
答:此处采用的手法是比喻。柔情与水都有柔和绵延的特点。写出两人相会时依恋不舍的情景。
(二) 为什么说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胜过人间朝夕相处的无数夫妻呢?
答;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称赞秦观道:“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说说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答:此诗的开头“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度”此三句看似平谈,却很有情趣。它生动地描绘了织女与身穿云彩做成的衣服,悄悄来到银河岸边与牛郎相会的美好情景;飞星传恨,用“飞”字写出了牛郎迅度之快,心情之迫切。“恨”写出别离难逢。此三句写出相会之喜悦心情。用语平谈,却很有情趣。“金风玉露一相逢”“金风玉露”一语,语出惊人,“风”本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而这里变得象黄金那样的灿烂似乎看得到摸得着;平平常常的“露”象玉那样美而珍贵。这都是两人相会后的喜悦心情的写照。用语清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平中见奇,清新秀美成为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第三册 第二单元 词七首备课卡片》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170yx.com网]www.170yx.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杨州路,可堪回首,佛俚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从北固亭看,这里的江山千年不变,可是却没有哪里能再找到象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了,舞榭歌台也依然存在,可是英雄孙仲谋过去的功绩象被这里的风雨洗涮尽了似的。现在斜阳照耀着这里的衰草残树,也照耀着这里平平常常的小巷,这里一片萧条,可是人们说这里曾是英雄刘裕居住过的地方。想当年,刘裕骑着战马,手持铁戈的气派,真可谓象猛虎下山,气吞万里。想当年刘裕之子,想建立象霍去病在狼居婿封山作纪念的功业,草率出兵,因而落得仓皇北顾的结局。遥望中我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杨州路就烽火不断,不堪回首的是如今佛俚祠边的乌鸦争夺祭食、老百姓在土地庙敲锣打鼓祭神的情景!凭什么说,廉颇老了就不能打仗了呢!]
(一) 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答:上片:借对古代英雄孙仲谋、刘裕的赞扬,表达作者抗金救国的伟大志向。
下片:叙述草草出兵、人民失望的时局,表明作者抗战主张,表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矛盾痛苦心情。
(二) 说说此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①用典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引用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表达作者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引用刘裕之子草率出兵失利的教训劝谏当权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的故事,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用典是全诗的主要特色。②“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是实写眼前所见景物,英雄事迹等是写联想、回忆是虚写,虚实相生是此诗的别一特点。
③语言豪迈奔放、高亢激越。充分显示辛弃疾豪放的创作风格。
(三)“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佛俚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都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句的“风流”指孙仲谋的英雄业迹,“风雨”指历史的风云。说明现在已没有孙仲谋那样的英雄,表达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之情。“佛俚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再现老百姓悲观失望的情景,也表达作者对这种不利形势的忧虑,同时表达作者对当权者的期望。
姜夔
淮左名都,竹溪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桥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刚来到这曾经是淮水东边、竹溪佳处的闻名都市,于是怀着迫切的心情,解下马鞍初次稍住一会儿。走过这曾被杜牧称为“春风十里”的地方,现在却到处是青青的荠菜和小麦了,自从金兵洗劫以后,就连那废弃了的城池和那不会说话的树木,都厌恶说起那次洗劫。渐渐地到了黄昏的时候,驻军的号角在空中回荡,冷飕飕的叫人心寒。据说杜牧很善于鉴赏,可是就算现在他又来到这里,也会因为这里的破败景象感到吃惊,虽然他曾写过工巧的名诗表达过“十年一觉”青楼梦好的美梦,可是现在面对这荒凉的景象,恐怕也难写出喜悦的感情。二十四桥仍在,无声的冷月倒影在碧波荡漾的水中。再看看那桥边的芍药啊,它不知道年年为谁生长啊!]
(一) 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写出了被金兵洗劫后的杨州长期萧条凄凉的景象。
(二) 作者又是怎样写杨州被劫后的景象的?
答:作者采用了虚实相生、对比、拟人、层层铺垫手法来描写被劫后扬州的凄凉景象。“淮左名都,竹溪佳处”,暗示杨州昔日的繁华。“过春风十里”。化用杜牧诗句说明过去的辉煌。扬州昔日的辉煌与今日”尽荠麦青青”、”废桥木”、”清角”、“空城”等对比。再赋予废池桥木人的感情,采用拟人化手法。渲染烘托杨州凄凉的景象。
>>《第三册 第二单元 词七首备课卡片》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170yx.com网]www.170yx.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三) 词的上片“词眼”是什么?下片的“词眼”又是什么?说说理由。
答上片的词眼是“空”,“空”因萧条而空。因凄清而空,上片就是围绕扬州的萧条凄清展开描写,“空”字统领了上片所写内容。
下片的词眼是“冷”,因为“冷”环境才显得凄清,因为凄清才显得冷。“冷”表现作者的彻骨之痛,渲染悲凉心气氛,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在围绕一个“冷”字展开。
(四) 说说“废池桥木,犹厌言兵”的修辞手法及效果。
答:手法是拟人,期效果是,树木犹如此,更何况人呢,表达了扬州人民对外来侵略者的极度愤恨之情。
(五)默写:二十四桥仍在, , 。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到处寻求能安慰自己的东西,可是只找到了冷冷清清、悲惨、伤心的感觉,刚晴又变寒的时候,这种感觉不会停息。早晨只喝了一点点淡酒,怎能抵挡这晚上迅猛的寒风呢?正当这个时候,那传递书信的大雁从我的头上飞过,竟然是过去曾为我们传弟过情书的那一只啊,这时我更加伤心了啊。凋零了的黄花,堆了一地,如今还有谁愿意采摘它们呢?一个人孤独地守着寂寞的窗子,怎么才能挨到黑呢?黄昏的时候,细雨一点一点地敲打着梧桐。这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说得清楚呢!]
(一)“怎敌他、晚来风急”之“敌”可不可以换成“挡”、“阻”等字,说说理由。
答:“敌”字很有力,说明风之大,愁情之重,表达了作者推之不绝的忧愁。“挡”“阻”都没有这个效果。
(二)“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诗人以鸿雁为意象的寓意是什么?“却”字用得好说说它的好处。
答:鸿雁是传弟书信的使者,诗人以之为意象,表达由鸿雁引起的对丈夫赵明诚的怀念之情。“却”表示意想不到的转折。此处说明诗人已经够伤心的了,想不到鸿雁之到来,又平添了一丝愁情,更增加难以忍受的痛苦。
(三) 说说下片情景交融的特点。
答:作者将怀念丈夫之愁、国破家亡之愁、独守空床之愁、年老色衰之愁,融入由“惟悴的黄花、孤寂的窗户、绵密点滴的细雨所组成的凄清的画面中。
(四) 说说这首诗的修辞手法。
答:全词多处运用了叠词的手法。使语言凄楚深婉,音调和谐。表达难以排解的忧闷心情。多处采用反问手法,加强肯定的语气,表达诗人的无奈。
>>《第三册 第二单元 词七首备课卡片》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170yx.com网]www.170yx.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如果觉得第三册 第二单元 词七首备课卡片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Tags: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下载,高二语文第三册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