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第三册 第一单元 浅析刘兰芝被休的原因
- › 2012学年第一学期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
- ›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教学计划(语文第三册)
- ›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第三册学科教研计划
- › 2012年第一学期第三册数学计划
- › 2012学年度第1学期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 › 苏少版第三册美术教案
- › 第三册维护社会管理秩序
- › 第三册禁毒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三册 第二单元 近体诗六首备课卡片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三册 第二单元 近体诗六首备课卡片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三册 第二单元 近体诗六首备课卡片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三册 第二单元 近体诗六首备课卡片
第三册 第二单元 近体诗六首备课卡片
云南罗平一中 郭稳福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刚下过一场雨后的山,清新极了,宁静极了,到处显得空荡荡的。傍晚的天气充满了秋的凉意。夜晚,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静静地照在这里的松树上。清澈明亮的小溪水,唱着清脆的歌,从一览无余的石头上走过。突然间,远处的竹林里传来了嬉戏声,那是什么人啊?原来是洗衣归来的少女们。不久,水里的荷叶轻轻地摇动起来了,那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山民们要出行捕鱼了。虽然《楚辞》里说“王孙兮不归,春草兮萋萋”,又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可是我却要说:随春草衰败吧,王孙可以留下来。
(一)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答:皎洁的明月静静地照在松间上,明媚极了,是静态描写,清澈的溪水哗哗地从石头上流过,转而写动态。这是这两句诗歌动静结合的艺术特点。
(二)“空”字用得妙,说说它的妙处。
答:“空”字写出了青山的宁静幽美。写出了作者淡泊名利的心灵。
(三)赏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宁静的夜晚,皎洁的明月静悄悄地照射在碧绿的松叶上,清澈的小溪唱着欢快的歌,从石头上走过。明月、松林、石头、溪流这些意象组成一幅宁静、幽美的秋山图,其中有静态描写,又有静态的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给人无限美好的感受,让人浮想联翩。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站在高台上看,天很高。高台上的感觉,风很猛。远处还传来猿猴悲惨的鸣叫声。小洲里的水清澈透明,岸上是白色的沙地,沙地的上空有一只小鸟在盘旋飞转。突然间,眼前是落叶在啸啸的狂风中飞舞,无边无际。犹如受惊的野马似的江水,奔腾呼啸而来,没有尽头。我经常漂泊在万里远的地方,身处异地,此情此景,令人感受到了这个秋天多么的悲凉。更何况在我风烛残年,体弱多病,经历了国运艰难、人生坎坷、穷愁潦倒、刚戒了酒独自登台的时候!]
(一)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说说这首诗的情与景是如何交融的?
答:作者用“萧萧、滚滚”来形容落叶、江水的气势磅礴,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用“无边”、“无尽”来形容落叶之多,江水之浩大,无边的落叶与浩荡的江水,共同组成一个雄阔的意境,渲染悲凉气氛,表达作者滚滚而来、萧萧而下的百年多病之忧、万里作客思乡之愁、颠沛流离的悲凉感、一生穷困的凄凉感。
(二)“悲秋”一词用得好,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答:“秋”本无悲喜之别,因为作者年老多病沦落他乡,故生出无限的悲秋情绪,因而秋也显得悲凉,“悲秋”写得沉痛。它融入了作者一生的苦难,寄托了一生复杂的感情。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英雄指谁?
答:英雄指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作者自己。
(二)作者为什么不用用蜀相祠为题,面要用蜀相作题?
答:说明作者写作目的不在物,而在人。
(三)本诗开头有什么特点?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采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四)引用诸葛亮客死五丈原的典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歌颂诸葛亮生前的伟大功绩,表达壮志未酬的悲痛心情。
(五)作者为何不写武侯祠外观和武侯塑像的威严?
答:①作者此去目的不是一般的旅游观光,是以祭奠英雄表达景仰为目的。
②作者颂扬诸葛亮的不是外貌而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德,更不是祠堂的壮丽豪华。
③写祠堂和武侯塑像就显得俗气。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译文:旧都的周围被群山环绕着,长江的潮水拍打这座寂寞的城,又叹息着退了回去。
只有那淮水东边过去的明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翻过城墙来。]
(一)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说说这里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答:作者将寂寞的山、没落的旧都、寒冷的潮水、凄清的月四个意象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渲染萧条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故都萧条没落的伤感之情。
(二)“还”字用得好,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还”字,说明月还再来,可是过去的繁荣却一去不复返了;此处作者赋予明月人的感情,饶有兴趣。
(三)故国之国是都成或首都义,这里指石头城,石头城又名金陵,是现在的哪个城?
答:石头城是现在的南京市。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锦瑟啊,你为什么无缘无故地有了五十根弦?每一根弦每一根柱都引起我对美好年华的追忆。我曾有过庄周晚梦蝴蝶的美好梦想,可如今却又象杜鹃啼血那样悲惨。我曾象明月照照耀下的沧海里的蛟人,虽有滴泪成珠的奇才,却还是身藏海底。我虽然象蓝田的玉石想冲出地面,可是还是被深埋在地底。这种怀才不遇的感受不是现在追忆时才有,只是当年就感到很迷惘。]
(一)简要说明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①诗人以锦瑟自喻,以锦瑟无端五十弦比喻自己无故到了半百的年龄。表达韶光易逝的悲伤感。
②引用庄周梦蝶、杜鹃啼血、南海蛟人的典故,表达怀才不遇、身世凄凉的悲伤惆怅之情。
③创造了“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昌暖玉生烟”等朦胧意境。
④语言清丽华美。
(二)“无端”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无端是无缘无故的意思,表达作者怨恨之情。
>>《第三册 第二单元 近体诗六首备课卡片》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170yx.com网]www.170yx.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早年哪里想得到撑权的竟然是投降派,向北眺望被金兵占领的中原,报效祖国、抗金救国的报负如山一样的坚定。后来大雪纷纷的夜晚我曾经乘船渡过瓜洲打击侵略者,秋天我又骑着战马奔赴大散关参加战斗并取得决定性胜利。可是现在呢?到塞上、到长城去战斗的机会都没有了,期望一个个地破灭了,镜子里照照自己,衰老的头发先有了白斑。诸葛亮的出师表很闻名,可是现在谁能与他相比呢!]
(一)诗题是“书愤”可是全文无一“愤”字,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说说诗歌是如何表现愤的?
答:作者没有直说愤,而是说明愤的原因来表达愤,具体表现在“世事艰”和“空自许”。
(二)中原北望气如山,表达作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作者恢复中原,抗金救国的伟大抱负。
(三)第一句和第八句有什么意味?是作者自嘲吗?说说理由。
答:第一句和第八句都有讽刺意味。早岁那知世事艰,不是说作者早年幼无知,而是想不到投降派掌权祸国殃民,卖国求荣。所以第一句讽刺的对象是投降派,而非作者自嘲。第八句讽刺投降派,因为他们无能才投降,也不是作者自嘲,嘲笑的是当权者。
>>《第三册 第二单元 近体诗六首备课卡片》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170yx.com网]www.170yx.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如果觉得第三册 第二单元 近体诗六首备课卡片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Tags: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下载,高二语文第三册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