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第三册 第一单元 焦仲卿性格之我见
- › 2012学年第一学期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
- ›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教学计划(语文第三册)
- ›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第三册学科教研计划
- › 2012年第一学期第三册数学计划
- › 2012学年度第1学期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 › 苏少版第三册美术教案
- › 第三册维护社会管理秩序
- › 第三册禁毒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三册 第二单元 《虞美人》微型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三册 第二单元 《虞美人》微型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三册 第二单元 《虞美人》微型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三册 第二单元 《虞美人》微型教案
第三册 第二单元 《虞美人》微型教案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高中 李道生
李煜的词上承花间词和南朝宫体词,下启北宋婉约词,其所创言怀述志的新诗体,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巨痛,使词摆脱了花间词曼声吟唱的风格,并对北宋豪放词家在艺术手法上有较大影响。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是他后期代表作,学习本词要细心体会李词的特点,它所承载的感伤长愁,体悟“情景交融”这一创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体悟词这一体裁与诗相比的不同点,从而明白词的特点。
1.如何走近李煜?李煜词有哪些特点?(学生自己归纳了解,老师补正)
课前布置“我所知道的李煜及其诗歌”资料搜集,注意区别李煜前期词和后期词的不同,课上交流切入。要求就词论人,就人解词,以词为证,说出“我所知道的李煜”;例词要朗读,感受解说要简明。
李煜为偏安一隅之一国主,晚年被俘。他即位时,南唐形势岌岌可危,内外危机深化,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15年苟且偷安的生活,纵情生活,侈陈游宴,但这时他也感觉到无法摆脱的没落的命运,故其前期词在华艳温馨中时时流露出些许哀愁;而后期他在亡国的惨境中从醉生梦死的生活中清醒过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在词里倾泻他“日夕以泪洗面”的深哀巨痛。李词可分三个时期:一是李煜幼年到964年大周后之死时,他生活美满幸福,精神适意,物质方面备极奢华,其词华艳温馨,多写调情、幽会、惆怅、欢愉、清歌、曼舞,写对人生的眷念;二是964年至975年亡国被俘北迁,大周后因伤爱儿而死,李煜痛失爱妻娇儿,国势日衰,其词由乐观变为悲观,黯淡萧索,顿感人生无常;三是975年至978年被害,囚徒生活使他备受艰辛与侮辱,其词歌咏孤独、梦和对人生的厌倦,使他的词有哀怨凄绝的“以血书”的特色,写出了士大夫们人人感到而苦于说不出的悲哀。本词《虞美人》为这一时期词的代表作。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小大固不同矣。”李词艺术上的特点:(1)直接抒情。(2)用白描手法。(3)语言明净、优美,接近口语。李煜是个空具才华的幻想者、怯懦者,要他主政,必然亡国。他一生可以说是一场豪华、凄凉的梦,是首哀怨凄绝的诗。
2.这首《虞美人》词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的?
情景交融是文学作品充满诗情画意的“情”与“景”“合而为一”的境界,也指创造这种境界的写作方法。阅读本词,要朗读领悟“情境交融”的意境,更要明了创造这种境界的方法。一般讲,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有四种方法:“点情”“化情”“绘情”“抒情”。
(1)点情:写景时集中笔力全力写景,并不刻意去追求用文字表达什么情,只刻画鲜活的生活图景,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则在描绘景物的文字之外合适处用一字或一词或一句轻轻点出。如王实甫《长亭送别》(高中语文第四册P170)《端正好》一曲用“泪”(离人泪)点出离情。
(2)“化情”即在写景中用感情色彩很浓的字词,(如本词)或传统的很有典型性带有浓郁感情色彩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寒蝉、长亭、兰舟、柳、骤雨、洒、岸、风、残月”),将浓得化不开的情融入写景中,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的方法。
(3)绘情:就是通过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抽象的感情的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情是可以描写的。如“愁,一江春水向东流”。
(4)抒情:在写景中适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感情,让读者从浓郁的“情”中去体悟清晰的景,即“情中见景”。
抓住李煜词“直接倾泄深哀巨痛”的“以血书”“哀怨凄绝”的特点,从语言、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1.同学激情诵读全诗(同时配以现代歌曲《一江春水》,该歌曲是后人依李煜的这首词谱的),学生体悟其情感(“愁”),找出难懂的字、词,并标志出来。
2.老师补充,把重点的词点出来,要求学生用“看注释”“查词典”“猜”等方法弄懂它们。
重点词:春花秋月、了、又、国、堪、砌、应、朱颜
>>《第三册 第二单元 《虞美人》微型教案》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170yx.com网]www.170yx.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重点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哪些特点?
学生自己去探讨这些词的意义,然后老师和学生研讨、补充,力求全部弄懂。(略)
例:“又”,再次,暗示伤心人站在楼上遥望东边的故国已是多次了,这实景描写写出了对故国的无穷眷念。
3.探讨重点句的含义,品味词的语言。(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四人讨论,然后推举发言人参与全班讨论。)
例:“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堪”,能忍受,“国”,都城。其意义可能是:(1)在明如镜的月光下(我)不能忍受回首故都引起的深哀巨痛。(2)在明月中(我)遥望故都回首故国不堪亡国破家之痛。(3)(囚居中的我)回首明月照耀下依旧繁华的故都,情何以堪。(4)……。(5)……。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哪些特点?(1)愁多,越来越多(“春水一江”)。(2)愁久,永无尽期(“一江春水”滔滔不尽永向东去)。(3)愁长,没有尽头(春江何处是尽头?天边、海里……!)(4)愁深,刻骨铭心(春水似海,不知有几多深!)(5)愁无时不在。(6)……个人之愁化为了千古士大夫人人所有的悲哀,真乃千古一叹!
4.老师激情朗读,学生边跟读边体会词的感情,体会其深哀巨痛,悟其主题。
5.然后学生朗读全词,背诵全词。体味“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再悟主题:艰辛、侮辱、囚徒生涯、痛苦、孤独、对人生的厌倦……
6.本词是“情景交融”典范之作,作品是怎样来营造“情景交融”意境的?
请同学找出作者哪几句写的景,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请同学思考作者怎样将自己的“情”融入景之中的,从而使情景合二为一的。
7.通过了解诗的特点来理解词的特点。
诗 词
难懂 易懂(明白如话、口语)
难唱 易唱(音乐性强)
不长于抒情(言志) 长于抒情(言志更言情)
阅读讨论李煜创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词各一首,与《虞美人》三词连贯在一起,全面体会李煜其词其人,深化迁移。
1.第一创作阶段:
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浥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2.第二创作阶段:(任选一首阅读)
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寄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深入体会三个时期代表了李煜三种人生态度:第一时期“眷念人生”,第二时期“感叹人生无常”,“愁肠入怀”,第三时期“厌倦”。如果作者对人生未感厌倦,是决写不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样凄婉哀怨的词的。从而深入体悟李煜其人其词,明白他在词史上“遗世独立”的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1.把拓展阅读的讨论所得成文,深刻理解李煜其人其词。
2.1921年毛泽东仿写了一首《虞美人》写新婚乍别的离愁别绪:“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意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泪眼也无由。”我们也不妨仿照《虞美人》(李煜)以《虞美人》为词牌作词一首。
>>《第三册 第二单元 《虞美人》微型教案》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170yx.com网]www.170yx.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如果觉得第三册 第二单元 《虞美人》微型教案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Tags: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下载,高二语文第三册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